仓鼠症,动力源与渐进理论(2017-02-08)

一.仓鼠症患者

喝了一口咖啡,我开始坐下准备今天的学习。首先浮现出一个问题,我应该是先看《宏观经济学》,还是应该研究下指数基金,抑或是把先前看的《低风险投资之路》再翻出来,琢磨下里头的出奇守正,攻守转换。但是昨天看完了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无论是文笔行云流水,对学习艺术的思考,儒释道思想的融会贯通及应用无不令人拍案叫绝。所以还是应该整理下这本书,消化下这本书的思想?昨天还下载了另外一本书《哪来的天才》,介绍“刻意练习”的,我是不是应该把这本书先通览一遍,然后两本书一起对照学习呢?

仓鼠常常有囤粮的习性,不管是藏在颊囊中,还是囤积在巢穴中。无论你供给多少食物,它们永远会乐此不疲的屯粮,囤积如此多的粮食何时能吃完不在它们考虑之内。自然环境下这种屯粮的习性能够应对未来可能的食物短缺。但在人类饲养的环境中,仓鼠并未能意识到这种环境的改变,仍然在天性使然下继续屯粮。仓鼠的屯粮习性是受天性左右,而不是对环境的应对。当然,仓鼠也没有这么高的认知能力。但人类也常常具有这种我称之为仓鼠症的习性-每每开始做事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囤积各种工具,而准备好各式各样的工具之后,这件事做成的可能性反而随之降低。比如我经常逛豆瓣时,在推荐里看到一些书感兴趣,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找这本书的PDF或者epub版本,或者把mobi版本转换为epub,然后导入手机多看里。光是导入小米max还不够,还得iphone与ipad各导入一份。我的多看书架里估计有一百多本书,但其中完整看完估计不到50本。而看完的这些书里头,经过仔细思考,整理,反刍过的不超过15本。以至于整个行为看上去屯书这件事才是目的,而看书消化增进见识不过是屯书的副产品。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直白,但背后的逻辑常常会被误解-那就是想把事情做好,需要有好的工具。但有好的工具,未必能够做的好。

仓鼠症-追求各种各样的工具却无限拖延事务的完成,看上去像是一种拖延症。你的想法与你的行为南辕北辙。你想完成这件事,但你所做的却是囤积各种可能有用但未必真的派上用场的工具,而不是去动手做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这件事在工具囤积完后常常被搁置,拖延,甚至荒废。所以我们认为自己是有拖延症的。万事俱备,草船扎好已在岸边等待起航,连东风都提前预定妥当,命令却诡异的迟迟不见传达。所以肯定是我们懒癌发作,或者是我们的意志力有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正能量,为自己打气或者泼冷水,激励自己。生活就像死命拉着一条趴在地上不肯动的老狗,艰难的前进,不时在自我激励与自我怀疑之间摇摆,痼疾深重,收效甚微。

二.阻力最小之路

《最小阻力之路》一书中,作者提出三条关于人动机-行为的基本定律:1.能量总是遵循最小阻力的方式流动;2.生命的底层结构决定最小阻力之路;3.生命的底层结构可以改变。基本定律听上去有些玄乎。以波士顿的道路为例,波士顿的道路看上去有些奇特,原因在于波士顿的道路是在几百年前牛径的基础上拓宽平整而来。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牛径,原因在于牛并没有牛定胜天这种意识,不会与环境作战,为难自己。牛行走时会根据地形的起伏,挑选最容易走的道路,也就是阻力最小的路,即使这条路要绕道走的更远。而什么决定了阻力最小的方式?是波士顿几百年前的自然地形。波士顿的自然地形如同生命的底层结构一样,决定行走于其上的阻力最小方式。阻力最小的方式像是若隐若现的能量流动的水渠。而能量如何流动,流向何方,决定我们会去做什么,实现什么。

一提到能量好像在说灵修之类的话题,但实际上这里的能量等价于精力,时间,金钱等等。而不屑者会认为人的自由意志高于一切,即使不是时时刻刻,至少大多数时间,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想要前进的道路。

试想一下,每次去超市时我们会如何行走。即使我们目的性十分明确,手中有张清晰的购物清单,我们在超市中穿行的路径实际上一开始就被超市设计者所确定。你要先后经历哪些区域,从哪些货架走过,哪些货品将与你的视线平齐。大超市结账的区域总是跟入口相去甚远-顾客将为此在超市中穿过更多的区域,看到更多的商品,并且更有可能买下更多的东西。不屑者认为这种事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又不会穿墙术,又不能遵循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穿透货架直奔目标。而这种理所当然实际上是无意识的赞同作者的三个基本观点-当生命底层结构形成,决定最小阻力之路时,无论是为了节省能量,还是为了避免撞墙,我们都会按照阻力最小之路前进。

这句话有些令人悲哀。因为我们的意志需要始终臣服于这条法则之下。无论你是奋发向上渴望成功,还是追求安逸,无论你有一个大梦想,还是小目标,这些都是纯粹主观的产物。世界并不会在意一个人在想什么,它只会始终不紧不慢的按照客观法则运行。我们可以去撞墙,去反抗阻力最小法则,但我们最后仍不得不屈服这条法则。

如同《故事:材质,结构,风格与银幕剧作的原理》指出,一个人只会采取从他身处的环境中来看最舒适的行为。而剧本创作要使得一个人的行为合理可信,其背景环境还有动因必须是可以自然的支撑起这个人的行为的。这句话与阻力最小之路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常常会诟病一些低劣电影中的荒唐-不在于情节巧合的荒唐,而是我们直觉感知到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合理的。这种不合理基于我们直观感知这个人在其身处的环境之下他的行为是不是与我们自身的经验相符。石头落入平静湖泊,激起一小撮水花,一圈圈涟漪向外扩散,湖面又重归平静-这与我们的经验相符。而石头落入湖泊,整个湖泊的水被炸上天,甚至于激起的水花太大,或者涟漪消失的时间过长,我们都会感知到不合理。

但我们常常有如低劣的剧作家,过分强调一个人行为的目的与价值,而忽略支撑这种行为背后的动力性因素(或者称之为结构性因素),也看不见一个人如同宿命般屡战屡败,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用“黑箱理论”来看,每个人都像是一个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子。箱子里头藏着我们最隐秘的动机,我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我们的爱憎喜恶-这些都是看不见的。我们能看见的是这个箱子的输入和输出-这个人他身处的环境是什么,他想做什么,他实际上做了什么。以此来推测这个箱子内部的结构。而在这一系列的行为-动机结构中,箱子的输出-行为是次要的,箱子的内部结构-动机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的底层结构决定阻力最小之路。而阻力最小之路决定能量如何流动-是有如激流勇进,一往无前,还是曲曲折折,来来回回,甚至如一潭死水。但最重要的不是能量如何流动,而是生命的底层结构为何,即一个人的动力源为何。

三.钟摆与火箭

失败似乎是我生活的常态。

我说的这种失败,并非如攻克技术难题,或者实验失败。而是一种自由意志的失败。譬如2016年里头我确定过许多的目标,比如戒烟,比如健身,比如系统性学习。这些目标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是失败的。我自然可以用一些话术来自我安慰-所有的失败,不过是还未成功而已。用正面一些的观点可以让自己舒服一些,但事实却是难以粉饰的。健身这个目标自打参加工作之初就提出来过,陆陆续续的跑步,停下几个月,捡起来跑几天,再停下。

我的生活有如钟摆-不停的尝试努力,挣扎,你看它来来回回,一刻不停的摆动,最后发现自己仍在原地。而对照朋友的生活,仿佛离弦之箭般,一往无前。买房,结婚,考研,跳槽。这常常让我感觉沮丧-当然了,人不应该与别人做对比,要跟自己做对比,跟过去的自己做对比,要做最好的自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前显贵,人后受罪。

是的。对的,这些话都没错。但我仍然常常感觉沮丧。

在《最小阻力之路》这本书里,在三个关于人的动机-行为基本定律之上,作者提出人的两种行为和结构。一类是顺应/反抗环境的行为和负反馈结构,一类是创造行为和正反馈结构。打比方就是钟摆与火箭-两者都不停的运动,一个原地来来回回地摆动,一个直指目标不停前进。

负反馈,正反馈属于系统动力学术语。

负反馈指任何外在或者内在对系统的刺激,导致系统的偏离都会被系统自身纠正,系统行为可以表现出起伏不定,但系统的行为总是围绕一个目标打转(钟摆行为)。这就像冬天在设定25度温度的房间里,一开门冷空气嗖嗖嗖往屋子里灌,屋子里温度低于25度,空调检测到这种差异又开始加热,于是屋子里的温度又升高直至25度,空调停止加热。屋里温度可以高高低低,但总是围绕一个温度打转。

而正反馈指任何外在或者内在对系统的刺激都会被系统放大。这就像放高利贷,每月没有归还利息就会计入本金,利滚利,需要归还的欠款越来越多(火箭行为)。

结构决定行为。像是最小阻力之路决定能量流动方式,负反馈结构决定钟摆行为,而正反馈结构决定火箭行为。两种行为似乎都是在努力,但前者一直在原地打转,而后者离出发点越来越远。

而作者认为,动机决定结构。与两种结构-行为相对应,动机也有两种-顺应/反抗环境的动机以及创造的动机。

四.乖孩子与坏孩子

顺应/反抗环境的习性根深蒂固,尤其是深植于社会深层的语境及文化中。我们似乎同时面对两种环境,一个是自己身处的环境,另一个是语境或者感知中的环境。譬如小时候我们常常听到的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无论程度重轻,我们都能感觉到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隶属于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两个环境的差异是父母刻意制造的,他们希望我们能消除这种差异,也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那个环境中的一份子。如同我们成群结伴嘻嘻哈哈误入正在开会的房间会突然噤声一样,我们察觉到自己所处的局部小环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差异,会不由自主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与这种环境保持一致。这就是顺应环境。就像有许多乖孩子一样,从小时候起,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另类坏孩子,他们似乎天生神经与别人相反,你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你让他乖乖坐着听课,他偏偏要大声喧哗不停窜天猴似的。

顺应环境与反抗环境两种动机本质是相同的。这点可能会令人费解。但实际上无论是去顺应环境,或者反抗环境,当事人与环境之间都是对立的关系。当你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时,你并不会有需要去顺应环境或者反抗环境的观念。而当你需要去顺应环境,或者反抗环境的时候,你实际上感知到你与环境之间的差距。于是,无论是努力适应环境的乖孩子还是愤怒的反抗环境的坏孩子,他们的行为动机似乎来自于自身,但实际上如同木偶一样,牵动的丝线一直握在环境手上。

而当行为动机来源于外部环境时,感知到的外部环境差异(温差)产生张力,促使个体行动去消除张力(空调加热提高温度),而一旦个体感知到的环境差异减小时(温差减小),张力减轻,动力也随之降低(空调挺停止加热),负反馈行为就产生了。试想你站在一个圆形的屋子正中间。墙壁上不时会从你身后伸出一条橡皮筋系在你腰上。橡皮筋代表你感知到的环境差异,差异越大,橡皮筋拉的越紧。橡皮筋A产生的巨大张力会将你拉离原地,但结果是你朝向橡皮筋A来源的方向走去时,你感觉到的张力越来越小,而你朝向橡皮筋A前进的动力也越来越小。此时又出现另一条方向迥异的橡皮筋B系在你腰上,代表另一种环境差异产生的张力,你越往橡皮筋A走,B产生的张力越大,而A的张力越来越小,于是你可能在还未能走到A之前,就开始掉头走向B,以舒缓B产生的巨大张力。而我们不停的在屋里头像醉汉一样走来走去,又从未离开过这个小屋。

张力的来源是对环境差异性的感知。但差异实际上是非常具有主观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01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96评论 3 38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4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30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4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1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82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2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69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8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32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33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6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8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5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3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