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我突围》有感
《自我突围》不仅是施一公教授的自传,更是他人生哲学和成长经历的深刻反思与总结。书中不仅讲述了施一公在学术上的成就,还涉及了他的家庭、友谊、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真实的施一公。
施一公的父亲施怀琳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都是当时的高等学府。这种家庭背景为施一公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使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学术熏陶。父母的高学历和学术背景,无疑为施一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指导,使他能够更早地接触并深入探索科学领域。施一公的父母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孩子,比如父亲曾是村里的义务理发师,帮助乡亲们,这种助人为乐的品质深深影响了施一公。父亲在学术上的严格要求和生活中的严谨态度,也塑造了施一公严谨治学、勤奋工作的性格。施一公在访谈中表示,他总是想得到父亲的认可,这种动力驱使他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家庭的支持和鼓励是施一公能够在科学道路上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他的父母鼓励他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这种支持使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定和勇敢。家庭的期望和责任感也促使施一公不断追求卓越,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施一公的家庭对他的人生和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家庭背景、教育、价值观、人生选择以及精神力量等方面都为他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动力,使他能够在科学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我们常常听这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重要吗?从施一公的这些经历来看,起跑线,的确很重要。然而,对于整个人生而言,起跑线又不那么重要了。小学、初中甚至高中阶段,只要成绩不是太差,只要父母相信孩子的潜力,孩子就不会丧失信心,就会具备在未来创造奇迹的可能。起跑线,不仅仅只是家庭经济文化背景,更多是心理环境的建设。真正输在“起跑线”的是饱受父母和老师质疑的孩子。他们会在心底里失去自信,从而很难抓住机会。所以,父母的格局和远见,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施一公说“理想主义者需要经受现实的淬炼,任凭风吹雨打,不坠青云之志。”在比赛中,起跑的瞬间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成败的是能否率先撞线。即便是100米比赛,起跑领先的选手也常常在途中跑和冲刺阶段被对手超越。相对而言,中长距离比赛的起跑就更没那么重要了,常常出现跟跑选手在后程发力超越前半程领跑选手的情况。至于马拉松比赛,最艰难也是决定胜负的是30公里以后体力到达极限之后的策略和坚持。
人生不是马拉松,但是理想在哪里,人生的路径通向哪里,更重要的是道路的选择,经历的风雨,积累的思想,形成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