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你是那人间四月天》中《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后,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离婚真相大白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这是已是三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在给他深爱的恋人写的信中的一段话。

那么,他的妻子张幼仪又该做出如何反应?

她的恋人又是哪一位呢?

这还得从头说起。

老话说的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见面不相识。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去欧洲。林长民将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并在英国讲学,他决定携带女儿同往。

这次带女儿远行主要目的是让她增长见识,接受更先进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林徽因跟着父亲旅居国外一年半,她收获到了什么?

林徽因随着父亲游历了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见识了巴黎浪漫优雅的风情,领略过显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的庄严华美,她被异国那些从未想象过的美丽征服。

在这里,她结识了黛丝,在黛丝的影响下,林徽因和她一生热爱的建筑结缘了。

1920年9月24日,一个24岁的中国青年经人引荐,来到了阿尔比恩门27号,他结识了好交朋友的林长民。也有幸邂逅了林长民16岁的千金——林徽因,那时,他已经是3岁孩子的父亲了,这个人就是徐志摩。

每到林长民的聚会上,女儿就给客人泡茶,准备甜点,有时她还会代替父亲送客人。在谈兴正浓的时候,林徽因清丽的身影会时不时出现,恰到好处的续上茶水,在这个纯男性的世界,她不是主角,但在徐志摩的眼里,不知不觉就只能看见这个文静又不失大方的美丽少女。

她纯真率性的谈吐和翦水双瞳中暗藏忧郁和寂寞,便敲开年轻诗人的心门,他相信没有比他更懂得忧郁的滋味。

这个在克拉克大学读过历史,在哥伦比亚大学读过经济,如今又远渡重洋来到伦敦。虽已是3岁孩子的父亲,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恋爱。

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由张幼仪的二哥,中央银行总裁张嘉璈撮合的。尽管张幼仪端庄贤惠,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

直到见到了林徽因,他如梦初醒,才明白了谁才是与他相配的那个人。

他们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他和她谈自己的求学经历,政治思想,讨论济慈、雪莱、拜伦和狄更斯,毫不觉得时间的飞逝。而不是像和张幼仪相对无言。

那些日子,伦敦的雨雾好似特别在为他们两营造一种浪漫气氛,若有若无的飘散着,这对年轻人漫步在康河畔,听着教堂里飘出的晚祷的钟声,悠远而苍凉。

直到有一天,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无意中发现了林徽因给丈夫的亲笔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和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

信没读完,她便觉天旋地转。

最后,张幼仪仍然是那个温顺的张幼仪,她没有和变心的丈夫吵架,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孑然一身去了柏林留学。

古人言:你守的住一个负心汉,却守不住一个痴情郎。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妻子怀有身孕的时候,徐志摩能弃她而去,和她离婚。

有人说,那是徐志摩太无情;又有人说,那是林徽因太自私。

可是,谁能说的出谁对谁错,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

但是,最终她们没能走到一起,从林徽因随着父亲回国的那一天,她就背他而去了。

1921年4月,林徽因随着父亲回国,站在甲板上,她瓷白的面容上有一朵淡淡的红晕,一双清澈的眼睛带着忧郁和不舍,注视着送行人群中另一双饱含深情的眼睛,那就是徐志摩。

从那以后,林徽因就成了他的挚友,知己。

有人形容他们之间的爱情:仿佛是流星刹那划过天际,交会时互放光芒耀眼而又短暂。

这位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真爱的诗人曾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在他们三人中间,有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令人佩服。

一个是林徽因,在她那个年龄,能在爱情的诱惑下急剧刹车,退到现实中,真是不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女孩被爱情冲昏了头,宁愿和父母断绝关系,也要投入一个不匹配的婚姻中。

另一个就是张幼仪,她能够冷静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带着身孕,毫不犹豫离开,去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可见,她有多么大的胸怀。她这一举动,反而显现了自己高贵的灵魂。

她和林徽因,最后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女中豪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