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工作,不上班》

很久没有写书评了,感觉都不会写了,看书的速度加快了很多,时间越来越紧迫,以致于找到了不写书评的绝佳借口,这样一本书的精华就无意中流失了。

看到以前的读书营吸血鬼读书法,很是想投入进去,但是琢磨着真的没空了,且写一写这本一天看完的采访手记吧。

作者林安自己就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一边写作一边摄影,她打算采访100个自由职业者,了解他们的故事,挖掘这个大时代下这个日益壮大的群体的焦虑和希望,稳定和漂泊,理想和现实。

我很喜欢这个系列采访,这本书是前面的20个故事,据说后面还在进行中。

印象比较深的有职业家居整理师、甜品店的创业者、讲书稿写作者、以及职业旅行达人。

我的感受集中在三点:

第一,能够只工作不上班的人,首先是学历和见识上比较丰富的人,不愿意把时间卖出去的人,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的人,其次才是有家底的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仍然有效。自由职业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首先都是情怀和理想,但本质上都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哪怕是今天攒明天的生活费也好,哪怕是把房子租出去换旅费也好,甚至工作而不是上班的本身也好,其实从未跨越。这两点看似矛盾,其实一致。

第二,选择有时候意味着牺牲和代价,这种代价在某种程度上被消化了,差不多谈不上代价了,仿佛是必经之旅,然后才轮到谈说为此得到的自由。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只有忍受了不好的枯燥的那部分,才能获得高光的愉快的另一部分,殊途同归。

第三,这个时代确实是相对宽容的时代,技术上帮助每个人实现了未曾想过的身体自由,社会生态环境又提供了越来越开放的职业观和人生观。曾经在三明治听到很多海外华人描述我们国内的压力和国外比不可思议,婚姻观生育观也很压抑,但是人只能自己和自己比,和别人比没有意思。和自己比,现在已经是一个靠着跑外卖和跑滴滴可以养活自己的时代了,可以非议但没必要苛责了,成长规律。

有句话挺有意思的,有人问作者你采访了这么多人,会羡慕他们的生活吗,她很肯定地回答不羡慕,因为这些自由职业者背后的艰辛是她不能承受的,自然地也就不羡慕别人的“辉煌人生”,大实话。

我最近也觉得自己开始精神了,我觉得可以去尝试新的事物,哪怕还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但是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问题,停滞的状态是打不开局面的,我甚至觉得自己挺好的,挺喜欢自己的状态的,就算仍然不如人也没有关系的,就算仍然没有什么收入也是可以期待的。

保持在正确的方向,坚持内心认为正确的适合自己的事情,路是有希望走通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