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核心的冲突并不在于“用声音赚钱”,而在于价值交换的范式以及对“天赋”的物化方式是否符合内心的秩序。
1.符号价值 vs 工具价值
播音主持(被认可的行为):这是将声音天赋用于传递符号价值。这些价值是崇高的,有文化意义的:如新闻的真实,艺术的审美,知识的传播。声音在这里是承载意义的工具,其价值通过内容的意义来体现。赚钱是这种崇高价值被社会认可后的自然结果(副产品);
陪聊打赏(被厌恶的行为):这种行为的价值交换是直接且工具化的。声音何情感陪伴被明码标价,成为一种直接换取金钱的工具。其核心目的就是赚钱,过程中的互动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里的交换是即时的,个人化的,带有情色暗示的,它将本应“无价”的人际亲密何情感支持商品化了。
2.社会规范与到的基础的冲突
- 神圣/堕落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女性的声音何情感被视为某种带有神圣性的事物,不应被玷污或堕落为纯粹的交易商品;而播音主持则是在一个神圣的(文化,艺术,新闻)殿堂里使用这份天赋;
-忠诚/背叛
可能感受到一种对“女性身份”或“知识分子身份”的背叛。
-权威/颠覆
播音领域,权威是建立在专业能力之上的;而在打赏生态中,权威(获的打赏多的人)可能是建立在权威他人的能力上,这颠覆了认可的权威体系。
3.对“物化”的厌恶
“用声音陪聊”不是在出售一种服务(如播音员出售播报服务),而是在出售自身的一部分(亲密感,情感关注,性吸引力)。这接近于将自己物化为一个满足他人需求的“对象”;而播音员出售的是专业的,去个人化的技能,播音员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没有被交易。她的身份是“主体”,而非“客体”
4.控制感与自主性
两种职业路径体现了不同的自主性:
+播音主持:路径是清晰的,被社会认可的,成功依赖于自身的专业控制力(情感,知识储备)
+用声音陪聊: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喜好和冲动(那些打赏的人)。这给人一种不确定和依赖性,削弱了个体的自主性和控制感。不认可的情感是因为将自己置于一个被动取悦他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