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笔记(29)注意力
1、用注意力的"很细的丝线"把同学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转到其他的一件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所讲的和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
2、控制注意力,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的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
3、多年教学工作经验告诉我,要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4、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想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
5、如果儿童的意识里是一些没有一些能跟教材"挂起钩来"的思想,那么你就无论如何也无法控制住他的注意力。在这里,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兴趣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了。
6、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意识的深处搜寻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进行思考。
7、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主意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
8、要做到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的结合,就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种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
9、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10、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
11、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12、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
由于家庭作业工作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13、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