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最近很火,“佛系”朋友圈、“佛系”恋爱、“佛系”健身、“佛系”食客、“佛系”交友、“佛系”购物……
“佛系”,是一种生活态度。网上的主流解释如下:
“佛系”,在我看来,是人们对生活压力的调侃和自嘲。仅从名言安立的角度来说,倒无不可;但若因此认为,“佛系”生活背后是佛学的精神,那就误会大了。
“佛系”和佛学,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佛系”说:一切随缘。
在佛学里,缘是不能乱随的。违缘要断除,要远离;顺缘要依止,要亲近。
所谓的“佛系”随缘,随的是轮回中流转的业力,随的是贪嗔痴三毒的习气,都是很可怕的事情,佛学让我们远离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去“随”呢。
比如“佛系”朋友圈——当看到他人在朋友圈装X时,会觉得“与其发些阴阳怪气的吐槽,不如随手给出爱的鼓励。”
学佛的人看到这样的朋友圈,是不会“随缘点赞”的。在已知是装X的前提下,点赞会助长朋友的贪念和痴欲,这种缘,不该随。
和“一切随缘”相类似的,“佛系”说:都行,可以,没关系。
在佛学里,很多事情,都不行,不可以,不能没关系。
佛学最讲因果。种善因,得善果,得乐报;种恶因,得恶果,得苦报。
正因如此,佛教有许多清规戒律。这些戒律不是过目就忘的《XX道德行为规范》,而是被佛教徒们身体力行,用一生来坚守的铁律。
佛学讲“六度”。“度”指的是“波罗蜜多”,即“到彼岸”,“六度”的意思是“六种到彼岸得涅槃的方式”。其中的一“度”,就是持戒。
持戒的意义是: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一切为了利益大众。
即使对还没有出家的在家居士来说,持五戒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杀、盗、淫、妄、酒,缺一不可。
除了戒律之外,无论是恶因,还是有引发恶因可能性的事情,学佛者都该避而远之。
“都行,可以,没关系”,佛教徒们确实会这样说,但这么说的原因,只是因为“那些事情确实不重要”,而不是因为他们“对什么都不在意”。
“佛系”说,无欲无求。不知是真的无欲求,还是表面装作无欲求,但不管那一类,和佛学都是不同的。
学佛之人,是有追求的,而且是明确的追求。
佛学的重点之一,是“三士道”理论,是菩提道次第的核心部分。
下士道的追求,是解脱恶趣,来世不入地狱、饿鬼、畜生道,投生善趣;
中士道的追求,是解脱轮回,生生世世不堕三恶趣,放下我执,离苦得乐;
上士道的追求,是“为利众生愿成佛”,为了帮助众生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立志成佛。
这些追求,和“赚一个亿”的小目标相比,难度孰高孰低,还真不好说。
目标远大,实现的过程自然不会轻松。因此,佛学不是随意的学问,而是方法论和体系都很严谨的哲学。
西藏三大寺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五部大论来安排: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和戒律。
戒律已提过,其它四部大论里,“因明”所讲的,是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佛教对于逻辑的重视,不在任何一个哲学派别之下。
之前在《实在没想到,这门课竟然是佛学的基础课》一文中,我曾写过:
“修佛,需要修智慧。智慧在生起时,需要信心。信心并不来自于迷信,也不来自于盲信,而来自于缜密的逻辑推理。”
很多人不喜欢逻辑,因为逻辑麻烦、烧脑、不易学。
可想而知,学佛者该有多“不怕麻烦”。如果像“佛系”那样随意,怕是连佛学的门边都摸不到。
“佛系”生活,慵懒而散漫;佛式生活,却恰恰相反。
即使不谈持戒,学佛者的自我要求,也比一般人要严苛得多。
我们都经历过“十年寒窗”,觉得读书很苦。
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如果要正经学佛,只会比这更苦。
之前提到的五大论,在祈竹仁波切的自传中有介绍:中观要学4年,俱舍4-5年,戒律6-7年,般若8年,因明每年学一个月,总计20年,学完这五门课,才能考取格西的头衔。
学习的过程更是艰苦。祈竹仁波切回忆说,他每天早上4-5点就要起床,做功课、上课、讨论、辩论、做作业、自修, 常常要到半夜12点才会睡觉。有时候,整夜在户外背诵经书,甚至隔天才睡一觉…… 这样的强度,媲美投行咨询都绰绰有余。
而且,一年365天,没有双休日,没有法定节假日,总共只有5天的假期,360天如一日,重复着同样的日程。
更不用说,没有手机,没有课外书,没有游戏,没有电视,没有美食,没有娱乐,生活极为单调。
这样的生活态度,光是想想都让人肃然起敬。
“佛系”一代,去过这样的生活,又能撑过几天?
当然,在家的佛教徒,学习的强度不会这么大。但如果要坚持闻思、学修、持咒,甚至是加行、闭关,所要的时间和精力,都需要从“佛系”生活的发呆、追剧、葛优躺里挤出来;所需要的自我约束和自律,也和“佛系”的态度背道而驰。
“佛系”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对了一部分。
佛学讲“世间八法”:毁、誉、得、失、苦、乐、讥、称。
佛学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誉”、“得”、“乐”、“称”而喜,也不要因为“毁”、“失”、“苦”、“讥”而悲。
佛学讲无常,诸行无常,一切和合事物都在刹那刹那的变化中。
正因如此,俗世的“喜”,不足喜,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俗世的“悲”,不必悲,因为这些都不重要。
但对学佛者来说,悲喜仍在。
比如,因为学修精进而喜,因为未来可能会得到止观之乐而喜,因为所做的事利益到了众生而喜。
悲更是常态。为自己的懒散而悲,为自己的无明而悲,为自己的贪嗔痴而悲。
更进一步的,为轮回中受苦的众生而悲,这就是菩提心,是成佛的必要条件,是大乘佛法的要义:“为利众生愿成佛”。
佛学绝不是厌世的学问,相反的,佛学的目的,是救世。
佛学所救的,不是红尘俗世,而是轮回中的生生世世。
所谓“佛系”,和佛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丧系”,或是“懒系”。
以“佛系”为名,只是给自己的脸上贴金罢了。殊不知用上一个词义截然相反的名词,不仅起不到贴金的效果,反而会有打脸的作用。
末法时代,伪佛盛行,比如朝阳区的十万仁波切。我曾疑惑过,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他们。
最近学习《掌中解脱》,听闻上师洛桑嘉措格西开示:
“有些人读了几句佛经,就自封为某某仁波切,胡乱“传法”。真正的佛教徒面对这样的谤法行为,不该视而不见,而应该站出来,用正法、辩论的方式,揭穿他们的真面目。”
因此,读到“佛系”类文章,学佛者是不应觉得“没关系”的。
下次再遇到胡扯佛法的作者,或是伪装上师的人,不妨问一句:“请教您,四谛是哪四谛?五蕴是哪五蕴?”
答不出来的,大概率和佛学没什么关系。
最后说一句,与其在“佛系”里自怜自恋,自怨自艾,不妨借此机会,了解下真正的佛学到底是怎么回事。
推荐两本书:《正见》、《佛教常识问答》。
自推两篇文章,仅供参考:《我从来都不知道,佛教竟然是这个样子的》、《推荐一本佛教的入门书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