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朋友留言,写作的人需要好运气,这不是凭空来的,要学习。
人活五十,才知道放任而为不是自由是非智慧。遂想习得好运气,自当修为自我,律正气,自醒之。
是不是该祈祷自己好运气呢?书中云祈祷是刻意且清醒的意图。有医生说,祈祷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像宇宙的背景哼吟声,不间断的宇宙吟唱。
善意的祈祷可以正向影响另一个人或物,无论二者距离多么遥远。这便是心念的力量吧,就像水知道答案,《秘密》里的吸引力法则。
释迦牟尼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典故曾母啮指,曾子痛归是同理,啮指痛心。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春秋时期鲁国人。著有《大学》和《孝经》,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曾子名叫曾参(zēngshēn),字子舆,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提出并践行的。
曾子是有名的孝子,孔子因此教授了他孝道。他谨言慎行,入则孝,出则悌。也把这种孝道传承给儿子和弟子。他的学生“子思”继承了他“养志”的精神,自己成为贤人,更使学生“孟子”成为了“亚圣”。
《韩诗外传》有记载,为了养活父母,他曾仕于莒(今山东莒县),当过“得粟三秉”的小官。公元前456年(鲁悼公十一年),曾参五十岁,当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曾子因家贫常到深山打柴,一日,家中来客,母亲一人在家,不知如何招待?于是,用牙咬破手指,呼唤儿子曾子返家事孝。
曾子在山中突觉心痛不已,知母喊己,故背柴急返家中,跪问其母何故?知是客人忽至,母难招待,故亲自礼待客人,为母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