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古城摞起来
洛阳水席水做菜
天井窑院地下开
“阳”字地名多的怪
少林太极最叫卖
寻根问祖河南拜
遍地文物脚下踩
烩面吃出好几派
这是老王导游在河南省图书馆的一次公益讲座上对于河南旅游特色的几大总结。王导现在已经从河南旅游集团退休。这次来是应河南省图书馆中原大讲堂的邀请来作一场以旅游为主题的讲座。王老师欣然接受邀请,为此还精心的准备了PPT。退休下来后,王导不喜欢跳广场舞,嫌太闹腾。最开始的时候是挺快活的,在书房里看看报纸喝喝茶,养养花浇浇水。那感觉别提有多悠闲。可还没过去十天半个月,王导就待不住了。三十多年的导游生涯给王导打上了能说会道、口齿伶俐、幽默风趣、才思敏捷、肚子有墨水的标签。猛的没有听众听自己白话还真不习惯。这次讲座对王导可谓一场及时雨,他正想趁这个机会多认识几个道同志合的朋友,赶上哪天有空了到郑州、开封、洛阳这些地方溜达溜达。
讲座是八点半开始,八点时一层的会议室已坐上了百十号人。来现场的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大大出乎主办方还有王导的意料。上次来这么多人还是邀请了一位讲养生保健的老中医的时候。摄影师已在第三排中央的位置支起了三角架准备录像,王导的演讲PPT也导到电脑桌面上。在讲台上放着话筒。右侧摆放了一个茶杯。一切已然就绪。八点半整,主持人登场做开场白,邀请今天的演讲嘉宾王导上台,在底下听众的热烈掌声中,王导缓步走上台,开始了他的正式演讲。
第一张PPT上放的内容就是本文开头这几句他总结的顺口溜。因为黄河水患和兵灾人祸,黄河水淹了开封一回又一回。可流离失所的灾民最后仍回归故土重建家园,而且中轴线一直是中山路,几千年都没变过。老祖宗执着的劲头让后人感叹不已。洛阳水席传承自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洛阳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共二十四道菜。如果朋友们有机会再去洛阳一定要去品尝一番。
河南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至7米,然后在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挖出一个斜向弯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
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境内保存较好。
河南带阳的地名相当多,耳熟能详的有洛阳、宜阳、信阳、濮阳、南阳、淮阳、舞阳、荥阳、汝阳、原阳、沁阳、正阳等。
嵩山少林寺因为1982年《少林寺》电影的播出而彻底的火了起来。从那之后全国各地来少林寺参观的游客数不胜数。而王导正是赶上了旅游大狂欢,那时的郑州旅游市场很不完善。一大批野导游混迹在郑州火车站周边,包辆少林客车,在出站口扯着嗓子一吆喝:“去少林寺嘞有没有?”不一会客车挤满了人。王导也是靠这个挣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新郑举行的祭祖大典是个非常庄重的日子。海外华侨和省级领导人都会到场鞠躬上香。虽说新郑的黄帝故里有争议的地方。陕西延安黄陵县一直不服气。但是新郑的祭祖大典办的成功啊。
河南的一道特色面食就是烩面,目前的几大派主要是尉氏烩面、郑州烩面、方城烩面。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的河南传统美食,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类似宽面条,以味道鲜美,汤好面筋,经济实惠,营养丰富,享誉中原。
郑州烩面最大特点是:滋补烩面,加入的有枸杞,党参等各种中药材。下面时,锅内放原汁肉汤,将面拉成薄条入锅。
区别于其他得分的烩面,辅料有海带丝、豆腐丝、粉条、木耳,鹌鹑蛋、海参。
方城烩面起源在八十年代初期,师承于郑州烩面,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羊肉是使用秘制葱油先炒后卤的,浓郁的葱油味让人欲罢不能。,尉氏烩面是以独家祖传秘方调制的香料配上滚滚的羊汤而成。其味也鲜,其色也泽。正宗的尉氏烩面不放海带丝,不放千张丝,不放粉条,不放青菜,不放黄花菜,也不放鹌鹑蛋。
仅仅放入羊肉丁、葱花、香菜(芫荽)或是荆芥(五香菜),同时会放入芝麻酱,整个河南地区也只有尉氏烩面才放芝麻酱。
最后王导开始讲他带团的经历,最后讲如果出国举行需要办护照跟签证。其实不管哪个行业,干的久了,都有故事可讲。重要的是自己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办导游证可以免费游览景点,但是也要做好一天走十几里的极端挑战。这世上真没有完美的工作。如果你也对导游感兴趣。就去了解更多关于导游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