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6.2.15-2016.2.20
阅读的目标:体会作者的意境。
阅读的方法:精读加略读
阅读笔记: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读后感:
这本书如果不是有书的书单,可能这辈子我不会深读。种族歧视、误解、期望还有本书中渲染的凄凉、悲观的氛围,让我窒息。我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能接受死亡的人,而开头却以:“莉迪亚死了”把整本书的意境带入了沉痛之中。
对于生命,可能在我身上,觉得没有什么可怕,可是,对于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亲人的离去,会让我很长时间陷入谷底。然而,人固有一死,必须面对。最后的结果是,看完这本书我几天内缓不过来。我必须迅速摆脱这种沉闷的情绪,让新鲜的东西冲刷掉它。
《无声的告白》是一部关于家庭悲剧和痛苦的小说,也是一个关于跨种族婚姻的故事。这本书给我最印象深刻的话题是:家庭教育。
李先生家有三个孩子,老二莉迪亚因为天生有优势基因加上后天刻苦勤奋,深得父母宠爱,并把父母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她身上。老大和老三顺其自然成了可有可无的人物。
对于这样的家庭环境,独生子女可能无法体会。在家不受宠的滋味,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阴影。哥哥内斯一度生活在妈妈对莉迪亚强势的教育阴影之下,为了夺得父母的注意,他甚至希望妹妹溺水而死。内斯因为“很像”父亲,在学校无法合群,令视“合群”为人生要务的父亲非常失望。他的内心独白是“离开”。 中国一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均”,更何况内心脆弱的孩子!
市面上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很多,但对于如何教育多个子女和如何处理多子女关系的问题好像比较少。现在二胎政策又放开了,这个问题也会成为家庭问题的一部分,希望教育界的专家能做出正确的引导。
主角莉迪亚被迫承载着父母的梦想,活得特别累,最后以自杀结束了青春年华。很多中国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总是想把自己的梦想施加在孩子身上,从而无法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对于孩子,这样很不公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属于任何一个人。父母的职责是引导孩子成长、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干预其中。
在成长的路上,困惑和纠结充斥着我们:父母的渴望、现实的愿违,试图搞清楚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什么才是自己想成为的人。
确实,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