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亘古谬论。”本书对人类群体心理状态持悲观态度,它归纳了人类群体的一般特征:低智、多变、易受蛊惑、夸大感情及少数领袖主导。作者庆幸工业科技时代的来临先于群体开始觉醒发声掌控权力。在他看来,若非如此,科技革命将断送在愚昧的民众群体手中。
不可否认本书对群体心理的剖析有一定的合理性:人们总有从众心理,且不只体现在消费方面,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风靡一时的骑马舞、红极一时的“蓝瘦香菇”等网络用语、舆论风向常常一边倒的网络暴力……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实,不仅昭示着当前个体处于群体中身不由己,有意识人格消失,无意识人格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还揭露了一个十分严峻的事实:个体在逐渐泯灭个性,不断模式化、样本化、僵化,以至于降低了群体的智力水平和决策能力。须知个体和群体是相互作用的,长此以往,只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但是,囿于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和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本书的观点也并非全都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比如本书的历史观——“推动历史的永远只有两个角色:普罗大众和精英阶层(包括领袖和英雄)。永远都是普罗大众搭台,精英阶层唱戏。”这对于人类群体观察和思辨能力的绝对否认延伸至对所有历史著作真实性的质疑,过于言之凿凿,反而值得审慎商榷。要知道,若果真如书中所言,那么所有历史事件的形成都是毫无思考的民众听信精英的一面之词后一发不可收拾的灾难性反馈,或集体愤而发动革命,或集体压抑成为羔羊,缺少过渡形态。这是不是历史虚无主义呢?
种族正是通过获得结构稳定的集体精神,才使自身逐渐摆脱了缺乏思考的群体力量,走出了野蛮的状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人处世恰如阅读一本书,不管它的口碑声誉如何,我们所面对的信息流都不是绝对的真理或亘古的谬误,不应照单全收,也不应彻底批判。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慎独而行,才能不至于沦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