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有点忙,出差和一些琐事大大压缩了自己看书的时间,今天终于把《我不是教你诈3》看完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睿智,处世的哲学以及对人性的把握。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书中的两个观点:
一、不要提前承诺
我们往往喜欢在一件事情还没有做之前,就给对方承诺,只是为了让对方能够更加卖力的去做自己期望的事,但是这样做的一个后果就是不管事情成不成功,都可能对两个人的关系产生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老王和吴太太很投缘,因为两个人是老乡,并且老王的说话的声音和她死去十多年的父亲一模一样。所以关系比较亲近,吴太太端午包了粽子、中秋买了月饼,都会下楼送给老王两个。老王也对吴太太特别好,看到吴太太拿重的东西,马上跑过去帮忙。
有一天,吴太太突现灵感,说想搬高一点。对面正在盖楼,以前住五楼还看得到山,现在全遮住了,如果大楼里12层以上有人要卖,就换个房子。老王说要是知道有谁搬就告诉吴太太。吴太太说,到时候省下的中介的钱,包个大红包给老王。
就是因为这一番对话,老王很积极的帮吴太太打听对面12层以上有哪些要搬走。一开始打听到13楼有人要卖,连对方希望的价钱,老王都打听到了,但是因为吴太太的老公不喜欢13,至少要14楼才行,就此搁浅。三个多月后,老王终于打听到有个14楼的要搬家,本来不决定卖的,但是老王一劝就决定卖了。约好了时间,吴太太和老公去看了,但是吴先生说格局和自己家一样,不喜欢,还是没有成。
从此以后,老王对吴太太的态度就变了。原来的热情招呼不见了,也不再帮吴太太提东西,开门了,吴太太送吃的给他,他也不收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后面吴太太打听到,老王说吴太太把他当猴耍。
吴太太不买房子了,老王忙活了半天,没有拿到钱。是其中一个原因。
但是实际上即使吴太太真的买了老王介绍的房子,也包了红包给他,老王还是会不满意。他总会认为红包小了。
我们常常莫名其妙的失望,失望在我们不实在的希望之中。而那不实在的希望,又常是某些人不小心造成的。
如果当初吴太太和老王说,如果楼上有谁卖房子,麻烦您告诉我一声。事成之后,再包个红包给老王,老王必定大吃一惊,接着推说不能拿,再千恩万谢地收下。从此,他们的关系就会更亲近了。
前后这么大的差异,差在哪里?差在吴太太不该先承诺。
八字还没一撇,先做承诺,是我们常犯的毛病,本来做承诺的人,以为承诺有利于事情的推动,到头来却发现造成更坏的影响。
二、购物要计较
我们常常会发现买东西讲价的人,往往被骗的几率更小。我们常以为自己越大方,商家也会越实在,而事实情况就是你越大方越被宰得厉害,书中也同样讲了一个故事。
老乔去玉器店,不讲价,300块钱的东西他毫不在乎地买下了,下一个看到的东西,明明能350,就涨成了500。结果他脸不红,心不跳的说全要了,然后老板就把2万块钱的屏风涨成了5万卖给了他,他是不是做了冤大头?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不喜欢讲价,不讲价吃亏更多。因为商家都很精明,他一开始的出价都只是个试探。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
眼镜店老板对新来的店员说:“如果客人拿起一副眼镜,问多少钱,你说四千。他满不在乎的样子,你就加一句,‘只是镜框,镜片要三千。’他要是还不在乎,你就再加一句‘那是每个镜片,两个要六千’。”
这是个非常传神的笑话,道出了生意人的手段。
人们吃亏上当,常因为他们不在乎。
生意人永远有他的道理。如同他们常说的“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钱的买卖没人做。”
他们随时看你的表情,从你进门的样子,你的穿着、谈吐,你感兴趣的东西。没两下他已经决定该怎么为你“定个价钱”。
计较的人总会得到好的价钱,谁让他花时间讨价还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
“呆子出门,样样吃亏”!
所以,无论你多么富有,当你问价钱的时候,总要摆出计较的样子。
无论你听到多么合意的价钱,都不能露出“哦,原来这么便宜”的表情,你甚至得多多少少还个价。
因为不在乎小的,就可能失去大的。
你不在乎一个几百块钱的小玉佩,就可能赔上几万块钱的大屏风。
所以,男同胞们,你还自认为不讲价是慷慨大方的表现,是一种美德吗?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为人处世之道,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