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茫崖市到甘肃敦煌市,需要翻越一座平均海拔3648米的当金山,在甘肃境内行驶连续42公里的下坡后,海拔从茫崖的3000米降到敦煌的1183米,温度从23度升到37度,地形从盐碱地变成雅丹地貌。
今天游览敦煌莫高窟,带给我感觉是既轻松又沉重。
轻松的是,到了游客中心分别观看《千年莫高》、数字电影即球幕电影《梦幻佛宫》的方式,然后按照游客购票正常与应急的分类(彼此区别在于正常票可以参观八个窟,并配有专职讲解员,应急票只能参观四个窟,不配讲解员),增长了佛教知识,激发了爱国热情。
景区外的停车场车水马龙,景区内游人如织。说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冠疫情封闭了三个年头后的国人,消费的冲动还是强烈的。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名称的来历有着不同版本,一说是唐代鸣沙山叫“莫高山”,因此位于这里的石窟得名“莫高窟”;二说是因为莫高窟开凿地海拔比敦煌市高300余米,人们就把开凿在沙漠高处的洞窟叫做“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相传是由一位叫乐尊佐和尚最早修建的。位于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朝等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色彩历经千年,依旧鲜艳。为古人、先贤的聪明才智而叹服。作为国人,当然引以为豪。
心情沉重的是,目前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在这么多顶级的瑰宝中,最精髓的文物、典籍,绝大部分不在我们手中,流失在国外。追溯到光绪26年,这里成了一个道士王圆箓的落脚之地,他无意间发现了莫高窟里大批古文化典籍,宗教图书,佛像雕塑等。它们从魏晋南北朝到宋朝归义军败亡,最长封存将近700年间的典籍文物一夜之间重见天日。由于当时的清朝风雨飘摇,朝廷没有重视这些东东,地方官也不闻不问。无知的道士王圆箓则把这些些珍宝,当作私产自己处理。在英国人斯坦因承诺替他修建一座道观之后,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斯坦因10000多间珍贵的典籍。真是可惜啊可惜。
严重的问题还不至于此,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看到以上这么多国宝,流失国外,怎能不让人心疼?!
盛世才能修志,民富国强才算盛世。本人观点:在继续加快综合国力的同时,国家应该启动被盗文物完璧归赵的回归工程,发动社会贤达、爱国实业家及开明人士,官方民间结合,多渠道实施,让它们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023年6月14日于敦煌国际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