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林妈妈父母课堂线上公益课程第十三期·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收获

今天的课程,林老师从一个娴静女孩子的受教育之路进入话题。这个女孩子我是知道的,内心也是着实羡慕的,羡慕什么呢?羡慕她出生在那样一个充满情调的艺术家庭,羡慕她的父母对世俗观念淡然处之,同意她回归传统教育之路,羡慕她现在生活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陶园……其实,20年前我就知道女孩子的妈妈,后来又常常在朋友圈看到她和女儿的生活。羡慕之余,又小小地痛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勇气让孩子走自己想走的路,在孩子提出想上足球学校的时候否定了他的想法。
听课中,我就在想,林老师和玄妙妈妈为什么都内心强大,是什么支撑着她们的信念敢于放手让孩子独立行走?甚至在写这次课程收获前,我还专门查了宁宁的资料,才知道我曾经错过的一次思维导图课的讲师正是林老师的儿子!世界多么奇妙,让我看到神奇的少男少女。
很自然地,想起了三年前朋友圈震撼到我的一条文字:
“惊蛰!蠢蠢们醒来啦!!
想起女儿二年级这个学期写《我的理想》,她用歪歪扭扭的字和拼音,表达自己愿意做一只屎壳郎,每天快乐地滚屎球球,然后翘腿哼曲儿晒太阳。
老师叫家长语重心长地谈话,说这是什么理想?重写!我说这是她八岁时真实的想法,可爱!
老师觉得我这个家长太没文化,真可怕。而我,愿意孩子活成她自己,那是生命最美的样子。
一路走来,她的理想太多了,每次分享我都说好啊支持。直到她找到这一生真正的热爱,我们拥抱流泪,我说支持!
她十三岁离开父母,独自求学。十四岁和私塾的同学、先生八人徒步一千多里,二十天,北京到曲阜……
经历过艰难后,她开始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她如今18岁,能够独立自主、养活自己。
我们都应活成本来该是的样子……”
上过课后,再次回看这段文字,内心波澜起伏——我们本来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的孩子又该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有尊严而守纪律,礼貌,举止得体,有自发性,热爱学习,喜欢做有意义的事。
良好的控制行为和情感的能力,自信地面对环境,有信念,对自己有把握。
用谨慎代替恐惧,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善于思考并问有价值的问题。
没有恐惧、占有欲,不一味顺从,不争吵,不过多幻想,不迷恋玩具,不说谎……
这是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书中给我们描绘的“正常”儿童。她所描绘的儿童简直就是天使。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成为这样,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
林老师出示这段话的时候,我想起了儿子小时候憨态可掬的样子,想起了我某次训斥他时他还茫然不懂应对的无助小眼神,想起了某次他把桌上的油蹭到碗底被情急的我拍了一下胳膊但依然淡定反问“一个这还值得打了?”,想起了某次我和他严厉讲话时他被气哭后指责我“你是没有骂人,但是你语气不好”,想起了二年级时他看我一个人擦灰抹脏地忙碌就递上“我可以bang你吗”的纸条,想起了我犹豫是否重出江湖时他冷静给我分析的三条理由(当时他刚上小学四年级)……
写到这里,内心有诸多愧疚,原本孩子是多么天使地存在,却被我们用自己都讨厌的行为敲打成了“神兽”!记得儿子二三年级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你们是恨铁不成钢,其实我早就被你们打击成废铁了”!
为什么我们一直长不大,而是活成了“有了孩子的孩子”?为什么我们也曾经有梦想,最后却活成了千人一面?因为我们焦虑,害怕孩子没有随大流;因为我们恐惧,担心另一条路布满荆棘;因为我们还没有和过去的伤痛告别……我们要求孩子的背后,是我们自己没有达到的愿望,是我们觉得孩子出息了自己也脸上有光的虚荣,而这个所谓的“有出息”,掺杂了太多的父母想要的名与利。
回看胡妈妈,欣慰于女儿能“独立自主、养活自己”;林妈妈对儿子的期望则是“自食其力,有余力惠及他人更好”。她们都悟到了生命存在的真谛。可是我们许许多多的父母却一边以爱的名义紧紧拽着孩子,一边又抱怨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独立。
记得儿子老师第一次和我谈儿子在学校上课坐姿与发言举手、走路队不够规范、小动作多时,连珠炮似的说孩子有问题都是你们家庭教育的问题,我当时特别特别委屈。我们虽不是书香世家,但也是知书达理的人家,尊师重教,三观正确,怎么能是我的教育有问题呢?
后来我不断地学习,也不断地反思自己,就不再抵触儿子老师说的那句话了。因为孩子是一面镜子,最能折射出家长的教育成果。我虽然看书多,但实践还有诸多差距。林老师也说了,孩子的性格、处事方式、思维方式都来自于家庭教育。回想孩子婴幼儿阶段的成长环境,大多时候就我和他两个人,他没有习得多人环境的相处模式,而我又教育他要隐忍,于是引发了后续的很多问题。
所以,我需要更加深刻地反省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先让自己长大,带动孩子一起成长。
感兴趣的话题,期待林老师的看见:
一开始觉得林老师说话好慢,现在不觉得慢了,倒听出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就想问问林老师:
1.教育孩子过程中或与社会中的其他人相处时,您从来没有发过火吗?从来没有大吼大叫过吗?如果碰到让您生气、愤怒的事,仅仅是用词语表达情绪吗?
2.对孩子一些特立独行的强烈想法,您内心从来都很淡定,一点焦虑都没有吗?您是如何做到平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