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郭敬明(也就是大家说得小四,也不所知大家为什么这样叫他,所以我也就这样叫吧)的文字不适合我,觉得他的书和其他青春文学一样,只不过是在无病呻吟的现代版琼瑶。
但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他和他的书的看法。
他所描写的悲伤,并不是让人无法呼吸的悲,也不是让人心痛欲绝的伤,而是向南方的梅雨季节所下的那淅淅沥沥的小雨一般,一点一点地让你沉浸在无尽的黑夜之中。
时而会有一丝光亮出现,但这只不过把那黑夜衬托得更黑罢了。
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易遥和齐铭是生活在同一个弄堂中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人。齐铭的爸爸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家境自然好的像韩剧里的男主人公一般;而易遥的妈妈却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妓女,其家境和生长经历也就不言而喻了。
每天早晨,他们俩都会从弄堂口一起出发去上学,齐铭也会从书包里拿出一包热腾腾的牛奶递给易遥......
故事就从这样一个昏暗的路口开始了,直到最后两个女主人公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这其间将人性的黑暗面在纯洁的代名词——学生中鲜活的展现了出来。
这种黑不是夜晚降临时的生手不见五指,这种暗也不是宇宙深处的黑洞连光也无情的吞噬,而是像世界末日到来后的第二天早晨,你才发现整个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时那种心灵的空虚在心房的某处所留下的阴影。
易遥和齐铭的情感,并不是轰轰烈烈海枯石烂的爱情,也不是上刀山下火海的纯洁的友谊,更不是可以使万物都能复苏的伟大的亲情,而是当齐铭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易要人从出生至今一直都生活在沉痛的悲哀和寒冷的孤单中油然而生的一种同情和怜悯之情,让人忍不住想去帮她,却又因为彼此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空间里,即使有路飞那样仿佛可以无限伸长的手臂,也永远接不到她冰冷的泪水,只能看着她独自承受一切,内心却有种说不出的痛...
除了主人公之间这种特殊的情感之外,本书留给我的最大印象则是小四对白描和比喻这两种写作技巧的运用。
先说说比喻,他能让两个原本住在南极和北极的本体和喻体见了面后发现它们是那么的般配,就引文中一句话来做示例吧\
“船外的天压得很低。云缓慢地移动着。
枝桠交错着伸向天空。
就像是无数饿死鬼朝上伸着手在讨饭。”
再说他的白描,我所认为的白描。
他用一只白色的铅笔将各种生活间看似黑暗但实际上是最真实的画面和场景勾勒了出来,
有弄堂间小市民间的一场场对骂,也有林华凤拿出口成脏的话语,还有校园里传出的误会下作的词组,像什“婊子”,“你妈B”之类的话可以说是不绝如耳(可能因有点多了)吧。我也找到了一句,
“你认识我们班那个易遥吗?”
“听说过,就特高傲那个女的?”
“高傲什么呀,她就是穿着制服的鸡,听说了吗,她最近缺钱用,一百块就可以睡一晚上,还可以帮你用.......”下面的声音故意压得很低。”
这些话初读时可能会觉得难以入耳,但读完后在平常生活中所听到的类似的话语才会便耳边不断地回响。
如果你不是与世界格格不入,那听到这样的话之后,第一感觉就是亲切了,至少我有这种感觉!
如果说仅仅是一句句低俗的骂语给我留下印象的话,那我也有点太俗了,而是小四对易遥从怀孕到最后她独自去打胎的整个过程的描写,让我为之一怔!!!
他让我知道了女人怀孕时的皮肤会变得细腻,但也让我知道了女人打胎有是有“多么”的痛。
我也只能用多么来形容,因为不管小四用撕心裂肺还是什么头皮撕裂来形容,我也无法体会到究竟有多疼,我也不可能体会的到。
也让我体会到了一个男人的不负责任给这个被他曾经当作玩具的现在连玩具都不是的女孩做造成的伤害可能是一辈子也无法弥补的吧(我说可能是)!
还有中间一幅幅看似有点血腥但更加真实的场景,对这些场景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惨烈的抒情,有的只是那一片片的血泊河道在这片血泊中的易遥。
看到这些时我仿佛身临其境,像地震时大地那短暂的颤动。
却给住在它上面的人带来了无尽的悲痛。
他将看似神秘而是几乎每个少男少女所向往的禁果用女主人公的鲜血染红了,让我们在渴望着只苹果时,又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这也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是我看的郭敬明第一本书,但看完后我仿佛真的随他那条悲伤的河一起逆流而上,一直流进终点的一片沼泽中,直到整个身体都陷了进去,而无法自拔。这也可能就是他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吧。
真的很佩服这个身高只有一米五几的80后,能够用如此深邃的思想驾驭出这简单却有深刻的文字,就像中国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一般,给青春的悲伤作了最痛苦的诠释
看到百度上说他的文风受到过CLAMP 的影响,更让我和他产生了共鸣,我可以算他的半个读者了。
又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又这么荒废了,唉....................
09.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