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竖心旁加个农字),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栀子 十四个(擘)香豉 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 十四个(擘)甘草 二两(炙)香豉 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 十四个(擘)生姜 五两(切)香豉 四合(绵裹)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滞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好,先休息十五分钟,再接着上课。发汗后,胃弱了不接纳,所以水药不得入口,入口即呕,此为逆证。要是再发汗,胃更弱了,大肠也不吸收了,于是会腹泻不止。
在发汗和吐下之后,会发生“虚烦不得眠”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人体如果津血虚了,首先会烦躁,这是人体在亢奋起来加速津血的生成和运行;津血更虚的话,人体出于自保,是不会进入深睡眠的,深睡眠时血的循环极慢,各脏器,尤其是大脑容易因缺血而受损。
这就是为什么血虚的人都容易失眠多梦,白天则疲倦,想午睡一会儿,躺下却又睡不着的原因。当然,栀子豉汤方证还没有虚到这么严重,只是“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指神魂不安,心里老有事翻来覆去放不下,老是很郁烦,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就是津虚的虚烦。“反覆颠倒”这个证很形象,可以引申开来理解。比如有的人喜欢碎嘴,喜欢唠叨个没完;有的人遇事喜欢思来想去,决断不下,在生理上都是属于血虚而烦的范畴。时下流行的一个词“纠结”亦是这个,可见现在的人血虚而烦的居多。成天熬夜、打游戏、吃辣、喝酒,贪眼目口腹之欲,消耗阴精,强调阳气,不虚烦才怪。
我总结所有关于栀子豉汤这个方子的条文,将其方证归纳为四句话:心中懊侬,虚烦不眠、胸窒身热、心中结痛。
从这四点可以看出,其所治为偏热的虚烦。我们知道阴虚阳亢是用生地麦冬的,这里能不能用呢?不能。因为这里是以热为主虚为辅,生地麦冬这样的药物太滋补了,属强壮剂,无异于火上浇油。那这种情况用什么补虚呢?用豆豉。
这里的豆豉与我们以前做菜用的霉豆豉是一类东西,做菜的时候放在油里一炸,很香。有香味就有疏散之性,能发散上焦的热,后世医家解表常会用到它;又为豆类发酵而成,具和中滋养之性,却不滋腻温补,在这里恰好合用。栀子豉汤的方证还有“胸窒身热,心中结痛”,说明这个热是在胸中这个位置,也就是比表略深一点,又比里略浅一点的位置。
这个方子治食道的病变很有效果。食道是什区域?胃属里,食道连着胃,在胃的上面,主上亦主表,那就比胃更偏一点表了,所以病位正合。综上所述,这个方子所主的区域是里向表去的一个过渡区域,就是“胸中”,又略微区别于半表半里证的“胸肋”。
那这个区域的热用什么来解呢?栀子。栀子就是栀子花的果实,形状像个小灯笼;其气微凉香,其味苦;凉而香则能往表走,苦则能往里走,两头都跨着一点,正合这个区域。
栀子后世说它利三焦湿热清心火。三焦、心,事实上也是在这个区域里的。所以,我们说学六经辨证,六经只是坐标,我们要用六经这个坐标来灵活的客观的来看待人体。有的人辨证非要弄清楚到底是少阳还是太阳,非此既彼,这就陷入了偏见和主观。有时候就是少阳太阳都有一点,那用药上就兼顾,用柴胡桂枝各半汤。治病就是应该这样灵活圆融的。
下面说的是加减法。“若少气”,加炙甘草。炙甘草建中,中运自然气补。“若呕”,胃不接纳了,则用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