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钟二毛的公众号里,今天的话题。我也套用一下,用最流行的语言概括一下我母亲的三个特点。
1、富养出身的高颜值女
这里的富养不能和曲筱绡并提。只是我外婆36岁才生的我妈,且是独女,自然不会亏待。并且大家过苦日子的时候,我外公在供销社当差,外婆在公社食堂煮饭,我母亲从来没饿过肚子。那种年代,没尝过饿肚子的滋味还不叫富养吗?
至于高颜值,遗传我外婆的。外婆80多岁的时候,牙没掉一颗,头发没黑一缕,皮肤光滑嫩白。
你在任何一次赶集时碰到我母亲,是绝对想象不到,她是刚刚换下沾满泥土和粪水味的衣服赶过来的。
2、行动力强
我母亲是在我奶奶过世后不久过的门。那时候小姑才5岁,小叔刚上小学。在娘家没煮过一餐饭的小姑娘,一进门就当半个妈啊。也硬是让她给当下来了。并且当得不错,从现在几个叔叔和姑姑待她的态度看得出来。
结婚第二年,分家了,因为那时候我伯父也成家了。到手的有两间木屋,一张长板凳。其余的就只有一个换过底、有很多补丁的大铁锅,一只菜碗、两只饭碗、两双筷子,一小撮盐了。
我哥一岁多的时候,父亲考上了一所师专学校,去外地上学了。那时候我母亲肚子里已经有了我。听说快生的时候,我母亲是烧好了一壶水在灶上,才去叫住得不远的一位表姐去喊接生婆的。
以上的这些经历也许在我们看来有点强悍,不过那时候的小媳妇大都是这样熬过来的,比我母亲更艰辛的也有很多。
令和我母亲同龄的婶婶、伯妈们最佩服的是,她能够两天织一件毛衣,一晚上纳一双鞋底,并且都是拿得出手的活。现在不用纳鞋底了,有现成的买,一天做四双鞋成了她的固有速度。哪家嫁女的,哪家进新房的,年轻的不会做的,一个冬天下来,基本上要做上百双鞋。
除了做鞋,田间地头的活要做,一日三餐要煮,还要学广场舞,学会了再教人跳,有时候也自己编舞。还有哦 ,现在村里开了家电子厂,母亲每个月领些手工活回来做,一个月也要做五六百块钱呢。
这还不算行动派吗?如果不算,也只能说是操劳派了。
3、拎得清
农村里的妯娌从来都鲜有合得来的。我母亲不占便宜,但是绝对也是个从不吃亏的主。
可是当我伯父一家,同意把靠马路的三分地按市价卖给我们,(因为我们已经换了另外一家挨着他们那三分地的一块地,只是建房子还是有点紧仄。)我母亲一改从前和我伯母的斤斤计较,什么事情都由她去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把那几分地卖给我们,让我们把房子建起来了,是帮了大忙。我什么都不和她计较了。
伯母家的那三分地卖给我们的时候,那时候是要向上面交农业税的。地卖给了我们,税当然要我们交,我母亲说好。后来不用交税了,国家还有补贴发,伯母说地虽然卖了,补贴还是要给她们。我母亲也说好,一到发补贴的时候,就给她们送钱过去。
搬新房,以前的家具就留在老屋了。由于伯父的新房挨着老屋,他们想堆点东西什么的,父亲就把老屋的钥匙给了他们。
有一天,我母亲听说,伯母把我们老屋里的那条长板凳卖给了收古董的,由于凳腿上雕了龙,所以还卖了点钱。
我们以为母亲会发作,她却说,不就几百块钱吗?她把那几分地卖给了我们,让我们把房子建起来了,她怎么样都行。
当然,说起母亲,不是这么三个点就能说得清的,也不能以点概面,以管窥豹。仅仅只是记录母亲的一点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