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的修行之路(学习笔记第14篇)2021.1.19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的情绪管理课,今天进入了积极情绪的版块,首先探讨一下希望这种积极情绪。
【读后感】各位书友下午好,今天咱们学的是积极情绪中希望的板块,我有很多希望,我希望家人身体健康,我希望孩子学习进步,我希望西安的疫情早日结束,我希望我能减肥,我希望我能开始跑步,呵呵,太多的我希望,那么如何逐一做到这些“我希望”呢?彭教授文章中也给出了答案,就是目标明确,制定计划,具体方法,即刻行动,时间管理,这节课展开讲可以再讲30节课,每个环节都值得我深入学习,执行者是谁呢,是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希望的主题是谁呢,应该首先也是我们自己,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我们自身呢?为什么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我们为他人做过什么?我们会有烦恼痛苦和不安,造成这些情绪的原因大部分可以归结为事件是事实总与我们的希望不符,如何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我的做法是:先做好自己!写到这里我自己都笑了,因为我希望我减肥,而我刚刚开始跑步,做好自己的前提就是:相信自己!不然呢,把我们的希望让孩子来完成,这也是很多家长严格管理孩子学习的一个谬误,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而应该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希望。目前大部分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因为没有目标,更多的是为家长为老师,所以哪来的自驱力,而我现在就在逐渐影响孩子,我们不是为了中考而学习,我们不是为了高考而读书,我们的眼界要放在未来我们的事业,我们喜欢什么,我们做什么才能达到我所期望的,孩子们年龄不同目标不同,可是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希望,支持他们的想法,因为这种主动思维就是孩子们的自驱力,她刚萌发了一个想法,你就回答:去,去,去快学习去,题都不会做,你还能干啥?她特别想和你分享一种快乐,这个时候,我会认真的看着她的眼睛,仔细的听她说完,从中找到亮点并且说出我的疑惑,我们一起讨论,设定不同的方案,我觉得这种方法效果还不错。其实也就是倾听的本质,认可的支持,昨晚我在回复朋友的信息,她让我看她跳舞,提醒我:爸爸,你能不能等会再回复,认真看我跳舞,这就是她当下的想法,于是我放下手机,很认真的欣赏她的舞蹈,我也一起舞动,却被她制止,命令我认真看,不要乱动,这种氛围可以舒缓学习的紧张和压力,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复杂,关键是你能不能放下你娇贵的身段,在孩子和爱人面前,谁还要面子,她们高兴,咱们的日子是不是也好过一些,谢谢大家的聆听,咱们明天再会!祝福大家都能心想事成,今晚开始运动吧!
1991年,著名心理学家查尔斯·斯奈德教授(Charles Snyder)提出了希望感理论(hope theory)。在他研究希望心理学的过程中,给“希望”下的定义是:希望是个体追求目标时,拥有的精神能量和路径能量的总和。 根据斯奈德教授的说法,意志力(will power)是精神能量,是推动个体实现目标的情绪驱力。而路径能量(way power)则代表着实现目标的思维计划的概念模型。在这一对希望的简单描述中,希望被认为是一种积极而坚定的选择,而不是被动和静态的。
希望感理论认为,希望感并不是一种心灵鸡汤或者让大家愉快的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动态的认知动机系统(dynamic cognitive motivationalsystem)。希望感能够让我们去不断进步并得到提升。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怀有热切期望的时候,通常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希望效应。
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他人的行为,对孩子多一些认可,将注意力集中于孩子的长处和优势上,内心真正认可孩子的时候,你或许会惊喜的发现,他在向着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别人对我们的期待会影响我们的行为,那我们对自己的希望也会带来积极的作用。有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非常广泛的调查研究,他们要求被试者回答题为“你的希望有哪些?”的调查问卷。对问卷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表明,不论大小,抱有希望的种类愈多的人,往往充满自信且关注生活的乐趣,神采奕奕,精力充沛。而另外那些没有显著的或者有很少希望的人则一般表现得比较淡漠、悲观、消极。有个富豪在答卷上只写了一句话:“我没有任何希望,除了长生不老之外,我所有的希望都已经被满足了。
然而,这算什么希望呢?”通过调查得知,这位富豪患了非常严重的抑郁症。心理学家和他进行了沟通,规劝他从事一些具体的活动,还列出分阶段执行的计划表,比如,对外孙的培育、对某个足球队的支持等。经过坚持不懈的指导,和各种各样、连续不断的希望的“滋养”,这位富豪在精神上跟从前判若两人,他的心病也随之消失了。
那些没有希望感的人,通常在生活中经历的是一种目标失控感。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往往想走捷径,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接受挑战、不愿意接受成长的机会。他们在失败之后通常会选择放弃原先的目标,并且经常伴随一些习得性无助感,即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缺乏主动控制的能力,也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工作能力,这样的人往往是没有希望感的人。
通过研究,斯奈德教授发现,希望与积极的人生收获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做了个研究,专门分析了“希望感对学生六个月后的学习成绩的影响”,发现希望感与较好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希望感强的孩子未来的学业成绩要好一些,而且获得的学位也要高一些。
最近,心理学家利兹·黛(Liz Day)和她的同事还发现,希望感强的人,不只是学业成绩要好一些,他们的智商也要高一些,产生不同想法的发散性思维也要强一些,也更加负责任,而且对每个主意都有更细致的分析。
希望感和发散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很容易理解,因为发散性思维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想到很多不同的观点、想法和方法。而希望感也包括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够想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希望感与乐观还是有些不同。乐观代表的是一种相信一切都会很好的一般的希望。因此,乐观虽然表示对未来结果有积极的心态,但没有考虑到个人对结果的控制作用,以及强烈的主动性。凯文·兰登(Kevin Rand)就发现,希望感其实比乐观可以更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希望感水平比学生的法学入学成绩(SAT)还能够预测其在法学院的学习成果。
另外,希望感和较好的适应水平也存在正相关。研究发现,有较高希望感水平的人,记得更多的是正面的评论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正面事件;而那些希望感水平比较低的人,记得更多的是负面的评论和负面的事件。因此,那些希望感高的人,通常有比较高的自尊水平,希望感也让他们对目标充满激情,而不是充满了恐惧,一个对生活有希望的人,即使环境再艰难,他都会发挥同环境抗衡的能力,在改造环境中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地位。
最后,高的希望感水平与一个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希望感水平高的人通常对痛苦有更高的容忍水平。一些脊髓受伤的病人,或者是烧伤的青少年,较强的希望感使他们对问题有更好的适应,比较少抑郁,而且康复得比较快,同时与照料人的互动更加积极。癌症病人如果希望感强的话,他们更愿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和应对疾病的正确态度。
希望的力量不可低估,“希望”能改进自我形象,“希望”能不断给人以力量。所有这些积极心理学的希望感研究表明,我们人类真的是要培养一种对未来的希望感;希望感会让我们有行动的动机,更让我们有行动的方法。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希望感呢?斯奈德教授其实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行动的实施方案。
第一步,培养目标导向的思维。目标导向的思维,也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说今年我要提职,今年我要考上研究生,今年我要找到一个对象等。教授建议,最好的目标是那些可以实现、同时又不那么容易实现的目标。为此,他提出来一个设定目标的SMART原则,即我们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specific)、可以测量的( measurable)、可以实现的(attainable)、有关的(relevant)、有时效的( time-bound )。
第二步,找到成功的方法。我们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实现这些事情、这些目标的路径和方法。越是有创造性的人,越容易觉得自己有希望。设定目标后,我们不妨经常想一想,能不能找到好几种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然后,选择一种最可能成功的方法去执行。
第三步,落实行为的改变。“心动不如行动” 。希望感理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个人的主动精神。因此,我们要实现我们的希望,一定要主动采取行动。
第四步,做好时间管理。对我们的希望感影响最大的因素通常是时间不够。这也要求我们一定要争取立即采取行动。
一个好的办法就是能够养成一种习惯。习惯形成后,我们就会发现既省时,又省力,更省我们的心神。长期的目标,尤其需要有一种坚持精神。因此,形成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这也就是提醒我们,做一个希望感强的人,首先应懂得如何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要给我们认为重要的目标留出更多的时间,而不太重要的目标少留些时间,或者根本就不用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