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心理学
(约翰 R. 诺夫辛格)
第1章 心理学与金融
理智上大家都懂得,想在股市赚钱就得低买高卖。然而数据显示散户投资者显然很不善于把握市场时机。在市场大幅波动的时候,由于情绪效应被放大,心理偏差就产生了特别大的破坏力
但是,在经济动荡时期,并非只是散户投资者的认知偏差暴露出来,那些金融专业人士的错误也袒露无遗
为什么投资者和投资专家会频繁作出糟糕的决策?
传统金融与行为金融
传统的金融学观点认为投资者的心理并非妨碍投资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因素之一。过去30年中,金融学的发展演进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假设: ·人们会作出理性的决策。 ·人们对未来的预测不存在偏差。
心理学家一直认为这些假设是不合理的。人们通常的行为似乎并不理性,而对于未来的预测也常出错。
在过去的十年,有证据表明,“心理和情感因素会影响金融决策”的观点变得越来越有说服力。
人们不再将那些早期的行为金融学的支持者视为异教徒,而认为他们是有识之士。
行为金融学的贡献包括:记录了投资者的真实投资行为;记录了与传统模型中理性投资者行为不一致的市场价格表现;为这些投资行为和价格表现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
最重要的也许是投资者的推理失误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并最终影响到他们的财富。
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 ·学到许多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心理偏见。 ·了解这些心理偏见如何影响投资决策。 ·看到这些错误决策怎样侵蚀你的财富。 ·学习如何识别和避免投资中的失误。
预测 大脑并不像计算机那样运转,相反,为了缩短分析时间,它往往借助走“捷径”和“情绪过滤器”处理信息。
这些过滤器和捷径就是所谓的心理偏差。了解这些心理偏差,是避免陷入误区的第一步。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投资者通常过高估计其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人们在正确评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的准确度方面存在困难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研究人们在金融环境下如何进行投资。4具体地说,它研究的是情绪和认知偏差如何影响金融决策、企业和金融市场。
认知错误的原因
处理投资心理的另一种方法是将行为偏差按照来源进行分类。7首先,一些认知误区是由“自欺”心理产生的,因为人们通常觉得自己比实际表现要更好。
其次,偏差的另一个来源是“启发式简化”。简单地说,其存在是由于某些认知限制(如记忆力、注意力和处理能力),迫使大脑把复杂的分析过程加以简单化处理。
最后,偏差产生的第三个来源是人的心境,情绪往往能够战胜逻辑推理。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同群效应在金融决策过程中也很重要。互动是指人们如何分享信息,并交流对信息的看法。从他人的观点和情绪中得到的暗示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决策。
心理偏差对财富的影响
投资者不仅会犯这些可以预见的错误,而且这些错误也会导致他们的财产损失。
投资者在预测未来的过程中过于重视他们所观察到的少数现象
“赌徒谬误”,也被视为对“小数法则”产生较大误会的一种情况。
小结 大多数正规的金融教育将传统的金融概念当作核心内容,然而,心理学在金融决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书论证了认知错误、启发推断法、心理偏差以及情绪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不幸的是,那些受到心理偏差引导的决策产生的结果,经常会对投资则会的财富产生负面影响。
第2章 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过度自信会导致人们高估自己的知识水平,低估风险并夸大自己掌控事件的能力。
过度自信表现在两个方面:错误估计和自负。前一个指的是人们对某事的概率分布范围估计得太窄小。
后者是指人们对自己抱有不现实的良好判断
有趣的是,人们在觉得自己掌控了局面的时候往往更过度自信,哪怕实际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过度自信会影响投资决策 投资是一个复杂困难的过程,它包含信息收集、分析以及据此作出决策等几个步骤。然而,过度自信导致我们对信息的准确性产生误解,以及高估自己分析信息的能力
“自我归因”的心理偏差让人们认为成功源于自己能力超群,而将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
过度自信造成投资者作出诸如过度交易、冒险交易的错误决策,并最终导致投资组合受损
过度自信的交易
男性比女性更相信自己的投资决策能力,因此男性投资者要比女性投资者交易更频繁。
过度交易导致的不仅仅是高交易佣金。可以看到,过度自信不仅导致过于频繁的交易,还会让投资者买错股票。
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投资者卖出表现好的股票,买入表现差的股票。
那么,过度自信真得会导致过度交易吗
这说明过度自信的投资者确实会更频繁地交易。
过度自信的心理与市场
由于股票市场上涨,投资者会将盈利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因此变得过度自信。这种心理会导致大批投资者增加交易,对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总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反,在股市下滑之后,股票的交易量也较平时更少。投资者似乎会将一个表现好的月份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并开始增加交易。糟糕的交易表现会使投资者不那么过度自信,随后的交易活动就会下降。这可能就是华尔街资深人士警告投资者不要被牛市忽悠的原因。
过度自信还会导致投资者的冒险行为。理性投资者试图在风险最小化的情况下让收益最大化,然而,过度自信的投资者通常会对风险作出误判
第一,他们倾向于买入高风险股票。
第二,倾向于分散程度较低的投资组合。
知识错觉 过度自信的心理是从何而来的呢?它部分是来自投资者关于知识的幻觉——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对未来的预测会随着信息的丰富而更准确,也就是说,信息的积累会加深一个人对某件事的了解,进而提高其决策的水平。
尽管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改善预测的准确度,但是自信程度可能提高得更快。换言之,接收更多更好的信息导致人们在作预测时自信爆棚,而实际上,信息最多只能有限地改善预测准确度。
人们接受的信息越多就变得越自信,即便他们的预测准确度并没有提高
因为缺乏准确解读信息方面的培训,这些信息所能给予他们的知识也并没有预期那么多。这就是智慧和知识之间的分别。
许多个人投资者意识到自己解读投资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求助于互联网
投资者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分析师的推荐建议、定制专家服务、加入炒股群,或者从聊天室了解别人的观点。然而,这些投资者必须慎重判断聊天室里所说的话,并非所有的推荐都真的出自专家之口。
事实上,网上聊天室里的股票推荐很少出自专家
论坛上的股票推荐不包含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投资者认为这些消息增加了他们的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对自己的决策过度自信。
是谁过度自信
个人投资者在赚钱之后表现出既频繁交易又敢冒风险的情况,说明他们更倾向于过度自信
控制错觉 另一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关于控制的错觉——人们常常相信自己对一些不可控事件的后果具有影响力。产生这种错觉的主要因素包括:选择、结果序列、任务熟悉程度、信息以及积极参与。
选择 作出一项积极的选择可能会引发控制错觉
结果结果 结果发生的方式会与控制错觉有很大关联。与早期出现消极的结果相比,早期积极的结果会给人更大的控制错觉
任务熟悉程度 人们对任务的熟悉程度越高就越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它
信息 投资者得到的信息数量越多,控制的错觉也越大。关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已经有人作出不少解释。
积极参与 当一个人参与任务的程度越高,那么他觉得自己掌控着事态的感觉也会同比例增强。
互联网通过提供交流媒介,如投资聊天室、消息论坛和炒股交流群等促进了投资者积极参与程度
过往的成功 过度自信的心理来自于过去的成功经历。如果某个决策是正确的,人们将其归功于自己的技能超群。如果某个决策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人们将其归因于时运不济。
网上交易
在上网交易之后,这些投资者交易的周转率立即升到120%。部分升幅转瞬即逝
网上交易及其表现
上网交易之后,这些投资者的收益有所下降,他们的平均年收益率仅为12%,跑输市场3.5个百分点。
小结 个人投资者对于自己的能力、知识和对未来的预测会存在过度自信的问题。过度自信会导致过量交易,进而降低投资组合的收益。这种低收益源于大量频繁交易要支付更多佣金,以及投资者大多买入走势不如已售出的股票的新股票。过度自信还会导致投资者承担更大的风险,这是因为投资组合不够分散,投资者集中投入b系数高的小公司。最后,利用网上交易账户的趋势正在促使投资者变得比以往更加过度自信
第3章 自豪与懊悔
人们会避免那些事后会懊悔的行为,去寻求能让自己感到自豪的行为。懊悔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产生于认识到自己之前所作决定是糟糕的;而自豪是一种快乐的情绪体验,来自于认识到自己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处置效应
正是这种避免懊悔、寻求自豪的心理导致了投资者往往过早套现盈利股票,而过久持有亏损股票。他们将之称为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能够预测到,你将会出售已经盈利的股票,因为这会引发你的自豪感,让你避免遭受懊悔的痛苦折磨。
处置效应与财富 为什么说投资者套现盈利股票的行为多过卖出亏本股票是一个问题呢?这与美国的税收制度有关
套现盈利股票可使资本收益得以兑现,所以应缴纳税款,这些税款会减少收益。另一方面,卖出亏损的股票可以让你有机会减少纳税,因而也减少了损失。
股市之外的处置效应 关于处置效应的大多数证据在全球各股票市场都有发现。避免懊悔、寻求自豪的心理在其他市场上有多大影响呢?一些研究发现,期货交易者(交易农产品、债券、货币以及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持有亏损仓位的时间明显比持有盈利头寸的时间要长,而这些持有仓位较久的交易者赚的利润也更少
在房地产市场,房主不愿意以比买入价更低的价格出售房屋。
兑现收益过快,持有亏损股过久 处置效应不仅预言了卖出盈利股票的现象,也指出了投资者过早卖出盈利股票及过长持有亏损股票的问题。
投资者卖出的盈利股票在下一年一般会平均跑赢市场2.35%,14而投资者持有的亏损股票一般平均跑输市场1.06%
避免懊悔、寻求自豪的做法会从两方面损害投资者的财富。首先,由于投资者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而不是亏损股票,这样就须缴纳更多税款。其次,由于投资者过早卖出盈利股票,过久持有继续表现不佳的亏损股票,所以其投资组合只能获得较低的收益。
处置效应与消息
关于公司的好消息会促使股票价格上涨,这会诱使投资者卖出(盈利股票);有关公司的坏消息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是持有亏损股票)。
参考价格 获得收益的愉悦和遭受损失的痛苦是人类行为的强大推动力,然而,要想判断某些投资的盈亏可能并不容易
参考价格指的是我们用股票现价与之作比较的那个股价。
选择参考价格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决定了我们感受到的是获得收益的愉快情绪,还是遭受损失的痛苦情绪。 首次上市发行是展示参考价格的重要性的一个例子
参考点调整
投资者会随着时间改变而调整他们的参考价格吗? 答案是肯定的,投资者确实会随着时间改变而调整参考价格,这种过程类似于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否会影响市场
处置效应影响下的投资者也通常不愿意卖出亏损股票,这样就导致了对相关公司的负面消息反应不足。
处置效应与投资者老练度
老练的投资者在回避损失和处置效应方面做得比经验少的投资者更好。
以投资为业的人比非专业投资者表现出的处置效应更弱
专业的期货交易员、股票投资基金经理以及其他基金经理倾向于比止损更快地兑现收益。这是因为亏损头寸在未来会有比盈利头寸有更好的表现吗?还是因为这些头寸会给基金经理带来情感沉没成本?金和舍碧娜似乎认为答案是后者。
买回之前卖出的股票
事实是投资者经常不断买进卖出同样一只股票。在这种重复买卖行为中,懊悔心理扮演了一个角色。
小结 人们会采取行动(行动可能失败)去避免懊悔、寻求自豪,这就使得投资者过早卖出盈利股票而过久持有亏损股票——这就是处置效应。这种行为从两方面损害了投资者的财富。首先,由于出售盈利股,他们需支付高昂的资本利得税。其次,由于那些被出售的盈利股不久之后继续上涨,而那些持有的亏损股后续表现仍不佳,导致投资者只能得到较低收益。处置效应可以在投资者交易、市场成交量以及诸如房地产和衍生品交易市场上观察到。一项避免处置效应发生而影响到你的经验法则是“砍掉亏损,让盈利奔跑”。
第4章 风险感知 一个人如果不能平静地面对损失,就有可能涉足本来不会参与的赌博。
简言之,在赢得收益之后人们会愿意承担更大风险;相反,在遭受损失之后则不太愿意再冒险。
赌资效应 在人们获得收益或利润之后,他们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赌博者会有用赌场的钱赌博的感觉。
风险回避效应(蛇咬效应) 在遭受了经济上的亏损后,人们会变得不太愿意冒险。在已经输了钱之后,人们通常选择不参与赌博
翻本效应 赌输了的人也并非总是回避风险。人们通常寻找机会弥补之前的损失。在输钱之后,有不少学生愿意选择以“要么赢双倍,要么全输”的方式玩这个游戏。
对投资者的影响 赌资效应预言投资者在结清一笔获利的头寸之后,更可能买入高风险股票。换言之,通过卖出盈利股票获得并锁定利润之后,投资者更可能购买风险较大的股票。
禀赋效应(现状偏差效应) 通常情况下,人们希望以比买入价更高的价格出售一件物品,这就是禀赋效应
人们似乎并没有高估自己拥有物品的价值,而是因为他们觉得放弃自己的东西更痛苦。
禀赋效应对投资者的影响 禀赋效应或现状偏差效应是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呢?人们有一种倾向就是保持自己既有投资。
投资风险感。
人们通常不能对结果分布的统计数据作出评估,所以,人们作出停止投资的决策时,可能并不知道其行为将带来的后果。
记忆与决策 由于回忆是对现实和情感经历的感知,因此它并不是对一件事情的真实记录。这种感知受到事件展开方式的影响。大脑在记录事件的过程中能够储存各种不同的经历,这些存储的经历就是后来回忆的基础。 记忆具有适应能力:它决定了过去经历的某个场景在将来是渴望被记起还是尽量被避免
记忆与投资决策 记忆也会影响投资者。股票的价格形态会影响到投资者未来作出的决策。
认知失谐
认知不谐意味着大脑在和两个对立的想法斗争:我很好,但是我不好。为了避免这种心理痛苦,人们倾向于忽略、拒绝或者最小化任何与其自我正面形象产生冲突的信息。
规避认知失谐会从两方面影响到决策过程。首先,由于在面对这种不协调时的不适感,人们可能无法作出重要决定。
其次,新信息的过滤限制了我们评估和监控投资决策的能力。
认知失谐与投资 投资者试图通过调整对既往投资选择成功的看法来减少心理痛苦
人们总希望相信自己的投资决策是正确的。在相反的事实面前,大脑的防御机制过滤了这些矛盾的信息,并调整了对过往决策的记忆。当对过去业绩的回忆出现向好偏差时,人们很难客观评估是否达到了投资目标以及是否需要投资专家的帮助。
浑然天成还是后天培养
小结 尽管我们经常认为某些人会比其他人更愿意冒险,但是我们对风险厌恶和风险承受度其实是更依赖于以前的成功和失败经历。人们倾向于在获得大收益之后提高自己对风险的容忍度(赌资效应),而在亏损之后会想找机会翻本。相反,亏损会导致减少风险敞口。 当许多投资者都受到这些问题影响的时候,那么整个市场也会被波及。受到赌资效应的影响,寻求风险(或忽视风险)的心理偏差就会推动价格泡沫形成;而受蛇咬效应影响产生规避风险的心理偏差,则会导致泡沫破灭之后股价过度下跌。 另外,人类记忆往往是情绪和感觉的记录,而非对事件的真实记录。这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地回忆起事件的实际状况,甚至会忽略掉那些带来不好感觉的信息。误读和脱离实际的高估使得从错误中学习变得困难。
第5章 决策框架 提出问题的方式对于问题的答复或者决策的作出都有强烈影响。
思维框架与选择
72%表现出正面框架效应的人选择了具有肯定结果的A方案,剩余28%的人选择了更有风险的B方案。当考虑到拯救生命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想承担风险。
框架效应与投资 框架效应与风险收益的关系
框架效应与预测
思维模式与决策过程
直觉思维是立即发生而且轻而易举的,但是分析思考模式是精细和不容易做的。
风险框架效应与思维风格
第一,人们没有设定风险规避水平,相反的是,他们可能在一种思维框架影响下是爱好冒险的,而在另一种思维框架影响下则是厌恶风险的。第二,直觉思考者的行为符合期望理论,而分析型思考者则不是这样。
投资决策的框架效应
发薪日贷款 一个不错的例子是利用发薪日贷款的思维框架来操纵行为
小结 人们似乎被决策框架愚弄了。也就是说,人们作出的选择受到问题框架的影响。一个例子就是正面/负面的语境。是否正如预期理论所指,框架或者上下文就是幸存者与死者,或者利润与亏损,人们在正面框架下偏好低风险的选择,而在负面框架下偏好高风险的选项。 思维模式可能也是一个因素。感性决策者的行为举止与预期理论是相符的。然而那些使用分析过程的人往往不是这样。所以,框架可能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同的。 框架也会影响到投资者。当前许多401(k)计划的设计采用了类似自由选择进入的决策框架,很多投资菜单上的选择无法提高养老金计划的参与率。更好的设计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然而要注意,我们在媒体中最常看到的框架是一种非常短期的关注。对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的关注总是与当今市场如何发展有关。我们很少受限于资产种类在近十年里如何变迁的框架影响。
第6章 心理账户 商业、政府甚至教会都采用会计体系来追踪、划分和归类资金流,而人们则使用一种心理会计体系。
金钱本身不带标签,标签都是人们贴上去的。我们会将钱分为肮脏的钱、容易赚的钱以及意外之财等
心理预算 人们用财务预算来追踪和控制自己的支出。大脑也用心理预算将每笔心理账户的消费收益与成本联系起来。
成本与收益匹配
与债务相匹配
人们偏向于将支付期限的长短与商品或服务的使用时间相匹配。
先贷款后支付的做法,可以使消费与付款完美匹配。 另一方面,人们却不愿意以负债的方式为那些已经消费过的商品付款。
沉没成本效应 传统的经济理论预测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考虑到现在和将来的成本与收益,而过去的成本则不会成为考量因素。与此正相反,当人们在决策将来时,总是习惯性地考虑过去的已无法挽回的成本,这种行为被称为沉没成本效应。
定义为“一旦为某项投资付出了金钱、时间和努力,人们就会倾向于继续做下去的现象。”4
没成本的大小是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经济影响 前面的例子说明了人们愿意承受金钱上的损失来促进他们的心理预算过程
资产配置 心理会计的狭隘也可以解释为何在股市平均收益高的时候,还是有那么多人不愿意投资股票市场。
心理会计还会影响投资者对投资组合风险的感知。忽视各项投资之间互动的倾向,导致投资者对在现有投资组合中增加一只证券的风险产生误判
对市场的影响 心理会计奠
小结 心理会计过程导致了人们孤立地考虑自己的各项投资。所以,人们不会留意诸如分散化和税收掉期这类因投资间互动而产生的收益或成本。这种片面狭隘的思维框架造成了糟糕的资产配置,以及将太多的资金投入到雇主公司的股票。心理会计放大了处置效应。当这种情况很突出的时候,过去的盈利股就会被低估而亏损股会被高估,导致市场收益动量模式的出现。
第7章 构建投资组合
心理会计和投资组合 投资者通常将每项投资放在独立的心理账户。心理会计的结果之一就是削弱了心理账户之间的互动,这会对投资组合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指出,可将不同的投资结合起来以降低这种波动性。通过比较不同的投资项目的价格变化,就可以建立一个低风险的投资组合。
风险感知 将每项投资看成一个独立的心理账户会导致投资者对风险产生错误感知。
新的投资与组合中现有的投资项目如何相互影响才是最重要的。不幸的是,人们在评估心理账户间的相互影响时存在困难
现实世界中的风险感知 公共养老金计划向我们阐释了因心理会计而
构建行为投资组合 投资者喜欢分散化投资,但是他们却没有按照投资组合理论构建投资组合
投资者把投资组合视为由资产组成的金字塔。4金字塔的每一层都代表了要满足某个特定目标的资产
投资者通过寻找与心理账户的预期风险和收益率相匹配的资产,为每个心理账户选择投资标的。 首先,投资者有安全方面的目标。
每个心理账户里都会有一定数目的资金来满足特定的目标。
在金字塔的更上层,人们投资的目标是致富
这些不同的目标和心理账户存在的结果,是大多数的投资者到后来都会有很多小型投资组合
最终,这意味着大多数投资者都还没有搭建有效的投资组合。
家庭投资组合
对家庭的分散化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7他发现投资者的许多行为都是源于为满足单独的目标而对资产进行分别投资的结果。
初级分散化投资 虽然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投资组合,但是他们通常在一个狭小范围内作决策
更好的选择应该是将退休计划的钱投资债券,而用退休计划之外的资产投资股票。
雇员倾向于使用一种“1/n”原则来使他们的401(k)养老金计划的投资分散化。
小结 传统的金融理论工具(如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能够帮助投资者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以便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上使自己的财富最大化。然而,心理会计却使投资者难以应用这些工具,相反,投资者使用心理会计与不同资产分配的投资目标相匹配。这通常会使得投资者通过对所有可供选择的项目都投资一点来实现分散化投资,而不考虑自己选择投资的类型。 即使是那些克服了心理会计的倾向并且有效应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投资者,也常常发现自己进退维谷。整合低关联度资产的概念,意味着持有的一种或多种资产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得不是太好。甚至对那些信奉分散化投资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也发现自己无法接受其投资组合里那些表现不佳的资产,想从中解脱出来。
第8章 代表性与熟悉程度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大脑选择走捷径的方式来降低信息分析过程的复杂度,心理学上称其为启发式简化
大脑利用这两个捷径可以组织并迅速处理大量的信息。然而,这些捷径也让投资者难以正确分析新的信息,可能因此得出错误结论。
代表性 大脑一般会假定,拥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是高度相似的。代表性思维就是基于固定思维模式的判断
代表性与投资 人们在金融市场上也会犯代表性错误。
好公司是指那些能产生大量收入,有高的销售增长率和良好的管理的企业。好的投资是指那些股价升得更快的股票。好公司的股票也是好投资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外推法偏差 投资者还倾向于将股票过去的收益外推到将来。由于投资者相信过去的收益代表了股票未来的表现,因此外推法偏差被看作代表性偏差的一个子类型。
熟悉程度 人们偏爱自己熟悉了解的事物。
当人们面对两个风险选择而人们对其中之一更为熟悉时,他们将选那个较熟悉的
本地偏差 美国人选择自己熟悉的外国公司,并且更偏好投资本国的公司,投资者也会向当地的公司倾斜。
市场影响 如果一个心理偏差影响到了很多人,那么偏差行为汇总起来,就可能影响到整个资本市场
熟悉带来的投资问题 你最熟悉的是哪家公司呢?人们通常对自己所工作的公司最熟悉,这种熟悉会导致公司雇员将自己的养老金投资在公司的股票上
当你熟悉了某种东西的时候,你对它就可能出现扭曲的认知
投资组合过度集中在一只股票上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然而,员工们却不愿意相信这种说法。
大脑常常会运用熟悉性思维捷径来评估投资,这会导致人们将过多的资产投入他们所熟悉的公司,最终,就导致了整个投资的分散化程度不够大
小结 心理捷径也被称为启发式简化,可以帮我们分析形势并在日常生活中协助我们快速作出决策。然而这个过程也经常引导我们在分析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决策时走上歧途。既然投资决策包含了大量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的决策就会受到各种可预测的偏差的影响。代表性偏差导致我们将过往的情况外推,并假设好的公司也是好的投资。由熟悉程度引发的偏差让我们相信自己熟悉的公司相对那些不熟悉的企业来说是更好的投资。所以,我们拥有更多的本地企业和本公司的股票,但只有很少的国际性的股票,这些心理偏差导致了低分散化投资和高风险。
第9章 社交互动与投资 人们通过与他人互动来学习知识。
投资谈话 谈话实现了信息、意见和情感的快捷交流,这对股票市场和投资活动来说非常重要
模仿邻居的投资组合
社交环境 有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的社交圈影响你的财富了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投资俱乐部 投资俱乐部飞速成长是投资社会化的一个例证
投资俱乐部的表现 大多数的投资俱乐部表现如何?
投资俱乐部每年总收益率为17%,而扣除成本后的净收益率只有14.1%,所以这些俱乐部大幅跑输了市场。
投资俱乐部与社交互动 虽然俱乐部旨在创造一个学习投资和获得高额收益的环境,但多数俱乐部还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换句话说,它们举行的会议只是家庭成员或朋友聚会的借口。它们定期聚会,并分享市场调查技巧和其他知识。
其他投资俱乐部以社交互动作为首要目标。
媒体 媒体是我们的社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了吸引眼球使出了浑身解数。
媒体会把我们的心理偏差朝着讲述故事的方向引导,而远离了规范的投资分析。 虽然媒体给我们提供信息和专家意见,但专家们的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
即便媒体的故事中没有任何新信息,它们似乎仍然影响了投资者的行为和股票价格
不仅是投资者有时候无法区分新闻中的新旧信息,金融媒体也总是在播报过时新闻。
语言 “正确和差不多正确的词语之间的差别,正如灯光与萤火虫的差别一样。
语言天生就比数字更少客观性。所以,它们可能以不同方式影响投资者的判断。
如果你观看金融和商业有线新闻频道,就会遭到投资建议的“轰炸”,它们告诉你:在投资中,行动迟缓的人最先被淘汰
看过新闻报道后瞬间作出决策,这不是投资,而是交易。交易就像赌博,它引发的是投资者强烈的情绪化反应。对速度的追求放大了心理偏差
媒体总是争先报道这些爆炸性新闻。投资者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一拥而上竞相交易。在这种情况下,社交互动强化了人们的心理偏差。
从众效应 当你了解了其他人对各种股票的看法时,共识就形成了。当人们根据这种共识投资的时候,从众效应就出现了。
投资者也是睁开大眼竖起耳朵留意着其他投资者的动静
从众效应会放大心理偏差,它会使人在群体“感觉”的基础上作出决策,而未经正式的分析。
从众效应会放大心理偏差,它会使人在群体“感觉”的基础上作出决策,而未经正式的分析。另外,当你知道其他人也选择了亏损股票的时候,你的遗憾会少一些(见第3章)。有同病相怜者,挫败感就会减轻。
股市的从众效应 许多投资者受到心理偏差共同影响时,从众效应就出现了,整个市场都会被波及。
网络企业更名潮 从众效应的触角已经蔓延到了网络企业领域,很多公司纷纷把名字改成了花哨的“.com公司”就是一例
聚焦短线投资 在积极的交易活动中,你的思考方式更像交易员而非投资者。你会买一只你认为下周、明天甚至下一个小时会涨的股票,而不会仅仅因为你认为一个公司的产品、市场份额和管理具有优势。
信仰 “这次情况不同了。原来的估值方法不再适用了。”
社会认同 人们喜欢讨论投资问题。谈论投资在社交场合变得越来越流行,在线讨论也开始风靡。
从众效应和估值过高现象不是新经济或新技术引起的,它们的出现是源于人的心理。新经济和新技术只是唤醒了从众效应。
第10章 情绪与投资决策 传统金融学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能作出理性的决策,从而使他们的财富最大化。因为涉及金钱,理智和逻辑应该能克服情感和心理偏差。是这样吗?这个假设合理吗?在现实中,情况可能正好相反。
情感与决策 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研究了情感在决策制定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将其称为“情绪反应”
这样说来,在决策制定中情感和理智哪个更重要就成了核心问题。情感的分量似乎更重。
除了情感的重要性,人们对认知过程中实际情况的变化总是不够敏感,有一种情况就是结果概率
情感与金融 金融决策是很复杂的,掺杂着风险与不确定性,因此,情感在投资决策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货币收益或亏损情感回应强烈的投资者们的交易表现比其他人差得多。情绪化的投资者并不是出色的投资者!
背景感觉,或者说心境,也可能影响到投资决策,这叫作错误归属偏差,就是说,人们总是错误地把他们当时的心境带入金融决策中去。如果心情很好,一个人很可能对投资作出乐观估计。好(坏)情绪将增加(降低)投资风险资产(如股票)的可能性。
情感影响投资决策
阳光 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学家一直在记录有关太阳会影响人类决策的有关事实。阳光不足总是与精神压抑甚至自杀联系在一起。没有太阳,让我们心情不佳,而阳光普照的时候我们就会很愉快。好心境让我们对未来感到乐观,并影响我们的决策制定过程
我们的金融决策也可能受阳光的影响
天气晴朗时的愉悦情绪能影响投资者和股票市场吗?如果阳光让投资者情绪愉悦,他们对前景就会相对乐观,因此,投资者在晴天更可能买入而不是卖出股票
消极情感 正如投资者会将积极情绪错误地归于阳光,他们也会错误地把自己的消极情感归于其他环境因素
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月相会影响人类的情绪和行为。月亮一直被认为与精神障碍有关
乐观 过分乐观会扭曲一个人的信念和判断。乐观的人认为,他们比别人更不容易生病、离婚或成为犯罪活动的牺牲品。这种想法会使乐观主义者去冒不必要的风险。
乐观从两方面影响投资者。其一,乐观的投资者在作出股票投资决策时往往不作深入的分析;其二,乐观主义者往往忽视或轻视负面信息对其股票的影响。
过度乐观和非理性繁荣在股票市场上比比皆是。
20世纪90年代的价格泡沫就是由这种投资者狂热引起的,2000年,价格泡沫破灭了
市场泡沫 形势变化越来越大,而更多的人却一成不变。
现代市场泡沫都有共同的要素。看看下面这段话,在空白处你会怎么填?“我们处在一个新的纪元,______引发了一种新的经济类型。旧经济模式很快将会被淘汰。传统的估价分析工具无法估量这场革命的价值。”
投资的快感 有些人可能只是因为喜欢而作投资或交易,因为这些活动可以让人兴奋或感到有趣。实际上,有些人甚至能从交易中得到快感。对于这些人,交易就和赌博差不多
我们从寻找刺激感觉的人身上能够预期看到哪些投资活动呢?赌徒喜欢作出主动决策
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最常见的彩民是年轻、不富裕、受教育不多的单身男性,他们来自非主流群体,居住在城区,而且在从事非专业性工作
小结 情感因素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制定不确定性很高的决策时更是如此,比如投资决策。有的时候,情感会战胜理智。过分乐观会导致投资者低估风险和高估预期收益。 乐观投资者倾向于寻找有好故事的股票却缺少批判性分析。悲观投资者则倾向于作较多分析。进一步说,过分乐观可能引发价格泡沫。另一方面,一些寻求刺激的投资者希望从大量交易活动中找到像赌博一样的感觉。
第11章 自我控制与决策
华尔街有句尽人皆知的名言:市场由两种情绪驱动——恐惧与贪婪。
自我控制问题描述为一个人的两个“自我”间的相互斗争,这两个自我分别是为未来打算者和及时享乐者。2后者希望立刻消费,不想拖延,也不想在无趣的工作上浪费时间;前者希望现在存款以后消费,并且愿意把无趣的工作立刻完成。
幸运的是,人们认识到他们总是被薄弱的意志力所影响,从而作出一时冲动的决策。社会上有很多人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提高自我控制力
短线与长线 人们都愿意尽早得到报酬,尽量把无趣的工作推后,但是这种态度要视环境而定
控制自我 多数人希望能做到自我控制,执行能够提供长期受益的决策。但他们也常能认识到他们的欲望比意志力更强烈,因此人们用很多方法去提高意志力
人们通过经验法则控制自身行为。他们在意志力强、心平气和的时候理智地制定了这些原则。在感情和欲望高涨的时候,靠这些法则提醒自己如何发挥意志力的作用
·通过抑制挥霍的欲望控制开销。 ·改正酗酒毛病一滴酒不沾。 ·退休人士按照不动用本金的原则控制开销。 ·员工按照多存不花的原则缴纳养老金。 ·投资者要按照低买高卖的原则控制交易行为。 ·投资者在熊市期间要以长远眼光看市场,坚持到底。
人们也可控制环境,增强意志力。
·节食人士的家里不要有饼干。 ·赌徒不要去拉斯维加斯。 ·常迟到的人把手表调快几分钟。 ·赖床的人把闹钟放在房间里离床远的地方,强迫自己起床。
人们愿意为能做到自我控制付出代价
储蓄与自我控制 为退休存款颇为不易,因为这需要自我控制力
人们发现,从心理上来说,一次性存款比从日常收入中拿钱存款要更容易
人们能够很容易地调整自己的所得税率而保留更多收入,但许多人宁愿超额纳税
401(k)计划和个人退休金账户计划 个人退休金账户和401(k)养老金计划是两项储蓄创新,能帮助人们现在存钱和为将来投资
自我控制与股利 传统金融学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难题:为什么个人对现金分红情有独钟?考虑到现金分红收入比资本收益的边际税率高,这个问题就更让人迷惑了。
战胜心理偏差 本书已经讨论了很多心理偏差。本节要提出战胜心理偏差的策略。 策略1:理解心理偏差
策略2:明白自己为何要投资
设定具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具体目标有很多好处
策略3:制定量化投资标准 量化投资标准能使你作决策时避免受情感、小道消息和其他心理偏见的影响
策略4:分散投资
·通过购买多种类型的股票实施分散投资策略
·持有尽量少的自己所在公司的股票
·投资债券。一个分散的投资组合应该包含债券或债
·投资债券
策略5:控制投资环境
·每月只查看一次股票,而不是每小时都看
这样可以避免以下几种心理偏差:蛇咬效应、追求自豪避免懊悔的效应、赌资效应。 ·每月的同一天交易一次
·每年检查一次你的投资组合,看其与你的具体目标是否一致。
其他经验法则
·不要买价格低于每股5美元的股票。多数投资骗局都发生在这些低价股票上。 ·聊天室和留言板只可用来娱乐,不可当真,它们会使你信心过度膨胀,熟悉性思维偏差被放大,形成人为的社交共识。 ·在买入一只不符合你标准的股票前要记住:你不可能比市场知道得更多
·努力获得市场平均收益率。
·每年反思自己投资中的心理偏差,这会增强本章提及的第一个策略:了解心理偏差。
需要投资顾问吗
首先,顾问也是人,也可能受到同样的心理偏差的影响。其次,人们倾向于避开顾问,因为他们要收费才会提供无偏见的建议。
很明显,很多人对听取或采纳专业顾问的建议毫无兴趣。
善用心理偏差
为未来多存钱
小结 人们面对的是让现在生活更舒适还是改善未来的生活之间的艰难抉择。储蓄和教育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自我控制帮助我们关注长远,以便能在当下和将来之间取得平衡。自我控制也有助于减弱我们易受心理偏差影响的脆弱性。第一步是理解心理偏差,然后是去控制投资过程,知道自己为何要投资,设定特定的投资标准,以及确保分散投资。最后是控制自己周边的环境。立场中立的投资顾问能够提供帮助,但是似乎很少有投资者看重他们的咨询建议。机构、金融企业和政府正在开始了解如何将决策纳入一种框架,使得人们的心理偏差能帮助而不是损害投资者。我们能够创设投资流程,促进储蓄(如“先存钱再抽奖”)和养老金投资计划(如“为明天多存钱”)。
第12章 次贷危机的心理学
贪婪成性的次贷放贷人设计了产品和市场营销项目,通过隐瞒合同的关键条款诱使借款人上钩。他们利用人们天生倾向于只关注重要方面,如首笔借款手续费和每月供款金额的弱点而获利。
抵押贷款行业
全社会似乎都假设住房价格不会下跌。当一项投资变得高度流行和受欢迎的时候,那就该小心了!
次级抵押贷款 许多人将这场金融危机归罪于金融工程创造的抵押贷款的衍生证券
名词“次级”指的是一种适用于具有较高信用风险的人们的贷款等级,一般是用FICO信用评估法给出的评分来度量贷款风险等级
为什么人们会申请如此糟糕的贷款?我们来看看次贷业是如何利用人们的心理偏差的。
(1)人们在处理多因素复杂合同时存在困难;(2)人们经常会低估未来的成本
情感压力和框架操纵 最容易受到这类人为操纵的思维框架影响的是那些不懂如何重新计算成本的人们。所以,接受金融教育少的人、老年人以及那些存在情感压力的人就成了“围猎”目标。
社会的交叉补贴
陷入财务危机的家庭
小结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心理偏差和决策框架效应的表现非常显著。次级抵押贷款被设计得隐藏了很高的总成本,并将注意力集中于两个关键方面:低手续费和开始时的低月供款。贪婪的经纪人总是将目标锁定在那些会产生情感压力、岁数大的房主和那些不懂金融的人身上,因为他们更容易被决策框架操纵。一旦金融危机爆发,政府就向出现严重现金流问题的家庭提供帮助。同时,他们使用行为学上的技巧让那些拥有缩水房产但财务未受影响的家庭对策略性违约行为产生羞耻感。通常来说,在贷款合同上打破社会规范所带来的声誉损失阻止了人们在缩水房产上出现违约行为,尽管他们具有经济动机去违约。抵押贷款和金融业的其他参与者也展示出了心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