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老公一起去看王宝强的电影《八角笼中》,被果断拒绝了。他说王宝强演的电影还可以看,导演的电影实在是难以想象。
我是关注网上评分和观众口碑的。所以,决定去看一看这个号称“六年磨一剑,破笼而出”的惊喜电影。
果然,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部电影绝对是给了观众一个意外的惊喜,改变了我们对王宝强的认知。
王宝强成长真的是太快了。从最初的单纯憨厚的傻根儿,到勇敢耿直的顺溜兄弟,再到唐人街那个无厘头搞笑的傻老舅,再到那个抑郁自恋逃避现实的树先生 。他的荧幕形象一直是一个带着可悲可笑色彩的善良弱者,让人同情又喜欢不起来。
这部电影中的向腾辉则是一个成熟稳重、真诚善良、有责任有担当的形象。他的坚强执着和胸怀大爱让人敬佩和感动,他的曲折艰难和矛盾妥协又能引起普通观众的情感共鸣。向腾辉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是人性复杂光辉的聚焦点。
这部电影的确体现了王宝强目前阶段的思想深度、组织才能和表演水平。一个草根演员的逆袭之路,其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励志电影。电影的光效、场景、节奏都有大片的水准,影片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请的一批老演员台词自然幽默精炼,演技精湛情感饱满,题材贴近现实关注教育。本色出演的王宝强,如惊艳的蝴蝶破茧而出,出手不凡。
最后影片结束,屏幕上打出“王宝强导演作品”几个大字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王宝强从一个在横店排队当群演的傻小子,十几年跌跌撞撞踉跄前行,付出了超出常人多少倍的努力和痛苦,终于迎来跌宕起伏的演艺生涯的高潮。但是,我不希望这部影片是他的巅峰,而只是他另一个辉煌之路的起点。
其实,影片中我有好几处落泪的地方。当向腾辉和孩子们站在高高的沙堆上仰望星空,那种迷茫和希望交织的孤独感我也有过。孩子们在沙场上训练汗水流进嘴里眼里,忍痛咬牙坚持的样子,让我想起来上学时候的自己。八角笼赛场上,苏木拼死一搏,反败为胜,他想起的激励的话,不过是他的求生本能。
正如腾辉俱乐部的孩子们在排队奔跑训练时,喊的口号那样:生如野草,不屈不挠。生活安逸的人无法想象也不可能具备,这种生存焦虑所带来的巨大力量。有的人赢也许是为了荣耀,而有些人赢只是为了生存。
我们新中国的成长历史,何尝不是一部痛苦又艰难的励志史呢?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史。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遭受多次的侵略战争,割地赔款外交失败思想迷茫。新中国的成立,引起世界大国的不满猜忌,曲折的建设道路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直到在2001年中国还有上亿的贫困人口。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没有出路没有希望,只能守着贫困的家和荒芜的土地,绝望地活着直至堕落隐入尘烟。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法律制度正在完善,政治经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国家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人民的生活也必然会经历很大的变化。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什么样的机缘巧合,向腾辉成了他们的救世主。他欺骗一群无家可归单纯善良,游走于犯罪边缘的孩子,签下了所谓的保险单。这些孩子睡上了软软的床,有了遮风挡雨的家,也有了一个照顾他们的干爹,还有了一个真实可行的梦想。那个时候那些媒体在干什么呢?
后来的记者,拿着摄像机冲着向腾辉说他诱拐儿童,虐待儿童的时候, 这些人为什么不能早一点想出办法,让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出路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呢?
向腾辉和他的同伴正打算卖车卖房,让孩子上学受正规教育有一个真实的学历时,媒体却让这些孩子瞬间失去了进步的机会,又回到了贫穷的原点。向腾辉帮助那些孩子用了十年,媒体摧毁这一切仅用了几分钟。
要不是马虎用狠招引起媒体的注意,也许向腾辉这些年努力就白费,并且会成为一个道德的罪人 ,那些孩子也没有人再去关注他们的命运。最后向腾辉对媒体的质问一针见血:“你们早干什么去了?现在关心还是晚了!”
面对贫穷,饥饿,不公平和痛苦。表达同情唏嘘不止的人太多,真正的出手帮助,并且长期行动的人又能有多少?把别人的痛苦当做饭后谈资的人根本不配去同情别人,充当正义使者。
有一个电视剧叫《我们与恶的距离》。不明真相的大众媒体以为在为正义发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制造舆论,这也许会助长了恶或者破坏了善。
这些孩子们出身贫困,生如野草,却不屈不挠,坚强地活着。他们的成功是势在必行的,因为他们是在拿命来奋斗。只有经历过绝望痛苦,经历过长期的贫穷和饥饿的孩子,才能拥有如此大如此顽强的蓬勃向上的力量。
最后的格斗场面惊心动魄,也十分残酷。八角笼中的选手,只有苏木那样的孩子才会就像罗马决斗场那些角斗士一样,为了生存而进行拼死搏斗。这种体育确实能激发人的生存本能力量,也许这就是这种体育运动在世界上合理合法的原因吧?
在偌大的世界和浩瀚的历史面前,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野草,孱弱的生命力只有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才能蓬勃而出。随着世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大这个娱乐体育项目会更加规范。我希望像马虎苏木这样的孩子少一些
,向腾辉这样的人多一些,我们国家更强大一些,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
芸芸众生,生如野草,也能生活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