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明日之子》第二季,里面有一段李宇春和斯外戈的对话,让我印象很深。
李宇春:“你喜欢音乐吗?”
斯外戈:“我喜欢音乐。”
李宇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我喜欢音乐?”
斯外戈:“很小的时候吧。”
李宇春:“我是18岁的时候才准确地知道(我喜欢音乐),我18岁的时候,我找我妈妈拿了几千块钱,做了一场个人演唱会,所以其实音乐对我来说,它是一个信仰。”
斯外戈:“我其实也比较迷茫,虽然说一直觉得自己可以往这方面发展,但是我也不太确定。很多时候我都非常害怕,我可能感觉不行就会想要放弃。”
“我是18岁的时候才准确地知道我喜欢音乐”,这句话让我觉得既惊讶又清醒。
惊讶是在于,我回想了一下自己,居然是到了28岁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服装设计,才敢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在18~27岁这十年里,我在大学读了一个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工科专业,毕业了就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每隔1-2年的时间就会跨行业换工作,直到28岁的时候,我离开了我自以为很喜欢的广告行业,准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才开始有了“梦想”带来的力量感。
清醒是在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天真的以为每个人都应该是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梦想这个词说的太大,至少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愿望或者理想,然而我得到的大多数人的答案却是“我喜欢钱、我想买套房子、我没什么梦想、不知道喜欢什么、我还在思考……”好像很多人并不是那么清醒。原来活得清醒与否不在于年龄大小,30会真正而立吗?18岁可以很清醒,40岁也可以很迷茫。
而“喜欢”这个词既肤浅又严肃,你可以轻易地对某人某物说喜欢,但能轻易放弃的也不是真正的喜欢。
斯外戈说的那句“很多时候我都非常害怕,我可能感觉不行就会想要放弃。”这不单单只是一个20岁人的焦虑,很多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状态。
我的同学F,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专注于学习服装,态度超级认真积极,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她很棒,在找服装打版的工作时,新人碰壁,信心大失,转而去选择了另外一个行业的工作。我说:“你努力了这么久,就这么放弃了,不觉得可惜吗?”她说:“目前情况不容许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许很多年后,她会发现这时候遇到的困难也没有多难,后悔当初怎么就没有坚持一下下。
我的同学W,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习服装,我问她之后的计划是怎样的,她说:“赚钱啊,什么赚钱我就做什么。”我说:“但是你现在做的事情并不赚钱啊。” W说:“那我就转行啊,能快点赚钱就行。”我说:“那你去澳门赌场里去赌一把,快速赚钱的机率应该更大。”有时候,我们好像分不清初心到底是因为当初那腔喜欢的热情,还是能否赚钱的担忧。
所以,我们到底在担忧什么?
担心没有经济来源?
害怕家人不支持?
不知道前途如何?
甚至焦虑年纪大了失去竞争力?
还是可怜到其实我们连自己准确喜欢做什么都还不清楚,
宁可让“遇到困难就放弃”形成了习惯,
宁可让“没有方向”成为了自己迷路的常态。
你在多少岁的时候,才准确地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如果还没有,就问自己几个问题:
“从小到大,自己最想实现的身份是什么?”
“我擅长什么?比起其他人自己有什么优势?”
“提到做什么事情,是令我自己感到激动兴奋的?”
至少几番问题下来,隐约的还是有方向出现的。
生活中大多选择都不可能让人第一时间看清方向,但至少只有上路了,才能越来越清晰方向是什么。
害怕代表恐惧,那是个低频的感受,
喜欢代表喜悦,那才是高频的感受,
如果我们试着把低频的念头,换一种说法呢?
比如“我害怕选择了想做的事情就没有经济来源”,换成“我通过做喜欢的事情来创造财富”;
“我害怕家人不支持我想做的事情”,换成“家人看到我的努力会支持我喜欢做的事情”;
“我害怕前途未卜”,换成“我相信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会出现奇迹”;
……
一念转换之后,好像也没有那么怕了。
希望我们都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
不管目标多远,方向是否完美,
热爱的力量都会让你充满勇气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