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变迁

祁阳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变迁

          整编/王海涛

一、早期历史与建县背景

祁阳历史悠久,早在约几万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期,祁阳已进入奴隶制社会,1985年在下马渡镇寨子脑、书家铺和肖家村镇晒禾坪等地发现的打制、打制与磨制相间的石器以及商代窑址,确凿证明祁阳很早就属于开化地区 。

春秋战国时期,祁阳为楚国的南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祁阳属长沙郡。西汉时,朝廷分长沙郡南部设置桂阳、零陵二郡,祁阳归属零陵郡的泉陵侯国。东汉时期,泉陵侯国改为县,祁阳的隶属关系没有变化,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三国东吴末期 。两汉时期,祁阳这片土地上的经济生活有了明显进步,文化发展也达到了一定水平 。

关于祁阳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祁山命名。明洪武《永州府志》载:"祁山,在祁阳县北一十五里永兴乡。其山高峻,县居此山之南,故名。"另一种说法是以祁水命名。清康熙十九年《祁阳县志》卷之一《沿更》载:"但其初郡县始建,犹未有名称。在汉为零陵郡境,又为零陵之泉陵县地。罗含《湘中记》载十五水,皆流入湘江,而祁水在其内。祁之名殆始于此。"从地域方位来看,金兰桥在祁水之北向偏东,符合"山南水北谓之阳"的命名习惯 。

二、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建置变迁

2.1 三国时期的建县之争

祁阳正式建县的时间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三国东吴孙亮太平二年(257年),分泉陵县,置祁阳县和永昌县,仍属零陵郡 。另一种说法是吴孙皓元兴元年至天纪四年间(264-280年),从泉陵析出永昌、祁阳二县,永昌县治设今祁东县砖塘,祁阳县治设今祁东县金兰桥 。

祁阳县的县治设在现在的祁东县金兰桥镇新桥头村,因为县治位于古祁山(衡南县称岐山,祁阳称祁山)的南面,所以得名"祁阳"。永昌县的县治在今祁东县砖塘镇烟合岭。当时祁阳的境域仅限于清江流域、湘江以南的部分地区以及现在衡南县的一部分地方 。

这两种说法的差异可能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记载和行政区划调整。《三国疆域志》始有明确记述:"零陵郡,汉置,吴领县十。……祁阳,吴分泉陵立,今县;……永昌,吴分泉陵置,今祁阳县地;……"

2.2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稳定发展

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祁阳由荆州改属湘州零陵郡。南北朝的宋、齐、梁、陈时期,祁阳的隶属关系未有重大改变 。这一时期,祁阳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祁阳曾三度成为"侯"的封地,一度成为"伯"的封地,显示出其在当时政治地理中的重要地位 。

2.3 隋唐时期的撤并与复置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朝廷撤并州县,祁阳、永昌二县并入零陵县,隶属湘州永州总管府。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湘州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祁阳属零陵郡 。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零陵县复置祁阳县,并将永昌县并入祁阳,将县治由金兰桥(今祁东)迁至老山湾(今茅竹镇老山湾村) 。唐贞观元年(627年),撤祁阳县并入零陵县。唐贞观四年(630年),祁阳县被恢复,隶属江南西道永州 。

这次迁址意义重大,新县治濒临湘江,交通便利,为祁阳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祁阳的手工制陶业最为发达,而且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湖湘尚宁",直到唐末,经济、文化一直保持着发展态势 。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

3.1 宋元时期的稳定建制

五代时,祁阳隶属江南西道永州零陵郡。宋朝时,祁阳隶属荆湖南路永州零陵郡。宋朝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祁阳作为县级行政单位,属永州管辖 。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湖南之地属湖广行省,分为14路3州,祁阳县属湖南道宣慰司永州路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祁阳置达鲁花赤(掌印县令) 。

3.2 明清时期的县治迁移与繁荣

明清时期,祁阳属永州府。由于老山湾地势低平,经常遭受水浸,而且城区狭窄,不利于发展,明景泰三年(1452年),祁阳县治迁到了西北高埠檀山湾,也就是现在的祁阳县城 。

明景泰三年(1452年),祁阳城迁至现址后始筑城墙,设置四道城门,东曰渡春、南曰宣化、西曰控粤、北曰望祁。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县令童公钦承修培城垣,增设潇湘门,同时将渡春门改为迎恩门(俗称寿井门)、镇南门改为迎秀门,宣化门改为黄道门,控粤门改为长乐门(俗称驿马门),望祁门改为朝京门(俗称罗口门),改进贤门为甘泉门,至此祁阳城墙共有七个城门。

从宋到清四朝,虽然经历了多次战乱,但社会经济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到清乾隆年间,祁阳每年能向"湘潭、汉镇"输送稻谷10万余担。文化方面,宋、元、明、清四代也一直兴盛,共考取进士122人,举人129人 。

四、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变革

4.1 民国初年的行政区划调整

民国3年(1914年),祁阳属衡阳道,不久后道被废除。民国27年,设立行政督察区,祁阳属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

祁阳县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在民国时期经历了多次变革。辛亥革命以后到民国16年以前,湖南省政府于民国元年提出开办团防,祁阳共设108团,后合并为39团;但地方行政组织仍袭清末之旧 。

民国18年,倡行地方自治,改39团为6个自治区和39个自治小区。民国23~24年,实行保甲制,废小区,改称乡镇。乡下设保,保下设甲,甲由数十户组成,各有长,以司其事。全县仍划为6个区、40个乡、1个镇 。

4.2 民国中后期的经济发展与战乱影响

民国时期,近、现代工业开始在祁阳兴办和发展。1938年前后,华东、长沙等外地11个工厂相继迁来祁阳,新兴产业工人骤增至3200多人,加上湘桂铁路通车,交通方便,商业发达,祁阳曾出现一个短时期的畸形繁荣 。

然而,1944年日军侵陷祁阳后,外地工厂全部迁走,日军烧杀抢掠,再加上天灾人祸,祁阳的经济一度衰退 。

民国27年,废除区,保留乡。民国28年,调整为33个乡镇。民国36年,国民政府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将33个乡镇合并为19个乡镇,即:三吾镇、观桥乡、民治乡、保浯乡、四治乡、民有乡、同文乡、四靖乡、金兰乡、保麓乡、潘家乡、大忠乡、福泉乡、文明乡、景卿乡、振中乡、靖炎乡、归阳乡、至昌乡 。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变迁

5.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10月祁阳解放后,旧政权被推翻,但保甲组织形式仍然保留。只是在县一级之下、乡一级之上设立了区级行政组织,当时划为6个区,下辖19个乡镇:第一区公所驻观音滩,辖三吾镇、保浯乡、观桥乡;第二区公所驻归阳,辖归阳乡、靖炎乡、四靖乡;第三区公所驻白水,辖泉福乡、民治乡、大忠乡、潘家乡;第四区公所驻洪桥,辖至昌乡、金兰乡、振中乡;第五区公所驻龙家亭子,辖四治乡、景卿乡、民有乡;第六区公所驻文明铺,辖保麓乡、同文乡、文明乡 。

1950年,将原来的6个区析分为13个区,外加城关区共14个区,区辖乡镇178个,10月份又增设12个乡 。

1952年,祁阳改属湘南行政公署(由衡阳、零陵、郴州三个区合并而成)。同年4月25日,将原祁阳县的第七区、第八区、第九区、第十区的全部和第五区、第六区的大半部划出,析置祁东县 。这是祁阳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从此祁阳与祁东分治。

5.2 20世纪中后期的行政区划改革

1952年9月10日,祁阳县重新调整行政区划,设11个区和1个区级镇,区下共设216个乡、4个乡级镇、8个居委会 。

1953年10月,将城关区改为城关镇,增建水上乡(1955年7月撤销)。1954年6月,将宁远和常宁县部分地区划入祁阳县,设立十二区,驻金洞,辖21个乡 。

1956年,根据国务院指示,撤区并乡,将原有的239个乡(镇)合并为50个乡、3个镇,撤销区的建制,设办事处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分辖部分乡镇 。

1958年5月,合并为24个乡。9月,将全县24个乡镇、959个高级农业社合并为政社合一的25个人民公社。1959年5月进行调整,合并为18个公社 。

1961年,恢复区(镇)、公社建制,将18个公社划成12个区、1个区级公社和82个公社。1965年,撤销潘家埠公社,建立石洞源公社、浯溪公社。至此,全县共有12个区,1个区级镇,83个公社 。

5.3 改革开放后的行政区划调整

1984年4月,遵照国务院指示,撤销公社体制,恢复乡建制。零陵行署决定将金洞区所辖7个乡由金洞林场代管 。1986年1月,撤销周塘、栗林、胜利、大江、火田、龙桥、朱家桥、杉木冲、杨桥坝、白鹤、龙口冲、八岐、龙口源、芳名亭、许家亭、松林湾等16个乡的建置,分别并入相邻的乡镇 。

1995年上半年,按照省、地部署,祁阳县开展撤区并乡建镇工作,除金洞区所辖7个乡镇不作调整以外,其余区乡均作了大的调整,撤销区和原乡镇建制,合并为20个镇,即:浯溪镇、观音滩镇、茅竹镇、三口塘镇、大忠桥镇、肖家村镇、八宝镇、白水镇、进宝塘镇、黄泥塘镇、潘市镇、梅溪镇、羊角塘镇、下马渡镇、七里桥镇、大村甸镇、黎家坪镇、文富市镇、文明铺镇、龚家坪镇 。

1997年1月,经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镇下设73个办事处;2003年5月增设火田办事处。2005年,祁阳共有21个镇,6个乡,74个办事处,908个村委会,51个居委会。2005年7月,办事处被撤销 。

六、当代祁阳的行政区划现状

6.1 祁阳撤县设市的历史时刻

202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祁阳县,设立县级祁阳市,由湖南省直辖,永州市代管 。这是祁阳行政区划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祁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行政区划变更后,祁阳市行政区域范围和人民政府驻地保持原祁阳县行政区域范围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辖20镇3乡3街道,共523个建制村82个居委会,总面积2538平方千米,总人口105.26万人 。

6.2 现行行政区划格局

截至2023年3月,祁阳市辖3个街道、20个镇、3个乡,市人民政府驻长虹街道金盆西路133号 。具体包括:

街道:龙山街道、长虹街道、浯溪街道

镇:观音滩镇、茅竹镇、大忠桥镇、三口塘镇、肖家村镇、八宝镇、白水镇、黄泥塘镇、进宝塘镇、潘市镇、梅溪镇、羊角塘镇、下马渡镇、七里桥镇、大村甸镇、黎家坪镇、文富市镇、文明铺镇、龚家坪镇、金洞镇

乡:凤凰乡、石鼓源乡、晒北滩瑶族乡

6.3 祁阳境域的历史变迁

祁阳境域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三国时,祁阳境域限于祁山以东之清江流域和湘江以南的部分地区,还包括今衡南县部分地区 。

唐武德四年,永昌县并入祁阳县,遂拥有祁水流域和白水的中下游地区,面积广大,直至民国未变 。

1952年,将原祁阳县的东北部区、乡划出,另置祁东县。1954年,将宁远县和常宁县的部分地区划入祁阳,置金洞区。为解决内下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问题,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93年11月批准,将宁远县荒塘瑶族乡的瓦窑村、新屋场村划归祁阳县管辖 。

经过历史上归并、分割和再归并之后,祁阳的境域面积为2538平方公里 。

七、结语:祁阳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启示

祁阳从三国东吴置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祁阳的隶属关系多次变动,境域历代也有很大变化,但祁阳县名一直沿用,而且在历史上多为"郡之首邑"、"一等县"、"特等县" 。

祁阳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和地方治理体系的发展。从早期的乡里制,到唐宋时期的道路制,再到明清时期的府县制,直至现代的市县制,祁阳的行政区划变迁是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演变的一个缩影。

同时,祁阳行政区划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从早期作为楚国南疆的军事要地,到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再到近现代的工业化进程,祁阳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南方地区历史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今天的祁阳,已经发展成为湖南省的人口大市、经济强市,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的故乡,是湘南改革开放试验区、湖南最具投资吸引力县 。祁阳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