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之中,每一个人都行色匆匆,总有干不完的事情,和道不出来的压力。家庭、孩子、老人、房贷、车贷、保险、学费、书费、学杂费、电费、水费、煤气费,每月工资还没到帐,就早已安排好了它的用处。在家压力山大,在外如履薄冰。
在公司,必须拼了命用业绩赢取存在感。在饭局,必须牟足了劲活跃气氛以博得关注。我们就像是装满了水的气球,必须保持好自己,否则不知道在哪个下一秒就会炸裂,进而陷入万劫不复。
之于同事小A的环球游、发小的SOHO办公,只能处于想想的状态、除了羡慕、也只有羡慕。
而事实上,我们其实本可以不必如此无力、狼狈
……
1
现实比任何作品都残酷
很多机会,是我们从小就放弃的。
最近网络上有个短视频非常搞笑,但欢笑之余却能让人汗颜、并哭出来。大致内容是这样:刘备想要和关羽、张飞结拜为兄弟,关羽深受感动出口成章。面对这一席话,张飞在一旁,只能愣愣的听着,不知所措,最终挤出一句“俺也一样”。
由此可见,不学习、没文化、没有良好表达力,是多么的无力、尴尬。而事实上,我们生命中的很多机会,早在小时候,就已经被我们放弃了。
做文案的小王经过8年沉淀,终于从小王熬成了老王,即独立带领项目组、又培养新人,可工资却迟迟见长。身边的人看不过去,给他推荐到4A公司做主管。而面对同事口中半中文半英文的对话、从“席慕蓉到许舜英的创意元素构想”、和五千年浩荡的文化史,他就像是无头苍蝇一样,只有听的份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最终选择了离职。
而后,悄悄感慨:如果当初上学时没有放弃英语、如果当初没有贪玩多看一些书,现在会不会不一样?
2
生活没有如果
每一次放纵,在未来都会变成无奈
在《向往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面对吕思清悠扬的小提琴声,王迅投出羡慕的目光,感慨“如果我也能坚持就好了,现在也是一门才艺、一个特长。”
对此,戚薇则更加懊悔“曾经小提琴8级,而现在却没有演奏的能力。”
面对戚薇尴尬的表情、王迅的无奈。我们除了醒悟“原来,差距是在小时候的每一次放纵里种下的。”还能做些什么?答案是:我们什么也不能、也做不了。
回望自己的人生,在公司年会上,看着别人唱歌跳舞成为舞台中心,你除了羡慕、钦佩,还能做些什么?当主持人点到你表演节目的时候,你除了不知所措、尴尬的解释“技能包有限”,还有其他答案吗?
生活没有如果,才艺和技能,小时候放弃了、长大以后也不会再捡起、更没时间、没机会捡起。只有当切实需要时,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脱口而出“如果当初……”。
然后无数个现实会接连告诉你:没有足够的技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就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甚至连让生活变得多彩、与孩子亲近的权利都没有。
你是否也曾经历这样的尴尬?
在家里,想和孩子一起自制玩具、机器人,却发现根本不懂其中的原理;想辅导孩子做作业,却发现语文早已忘光、数学公式和解题技巧早已还给老师;想让孩子开拓视野,却发现自己讲的内容孩子早已了然于胸。
在公司,想晋升多赚些钱贴补家用,却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公众演讲的能力,连个竞聘演讲都做不了;想对得起领导的器重多把工作经验进行分享,却发现自己的经验十年未变、除了熟能生巧、根本谈不上什么技术;想要出国学习的机会,却发现根本不懂外文;集团领导来视察,却发现自己即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独特能力,又没有三句话让人心花怒放的本事,所以只能暗自躲在角落里。
很显然,这一切无奈,根本不是一天促成的,而是小时候的无数个放纵堆砌而成的。所以,我特别喜欢那句话“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人生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3
趁孩子正当时
请创造条件、并帮助他坚持
比无奈更可悲的是“从不知道。”记得在电影里曾看过这样一幕“一位来自农村的文科状元,在大学里一读英文就被同学们耻笑。每一次他都愤怒的说:我以前就这么读的,老师说是对的。”我没有地域歧视,而是为主人公的认知而悲哀。
没人会告诉他,小乡镇的师资力量较弱,英文老师自带口音。没人会帮助他,一句一句的校对音准。因此,他坚信不疑、自己的发音一向很准。也许,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吧。
所以,请在孩子最合适的年纪里,想尽办法为他创造条件,接受最好的教育和最先进的思想,并帮助他坚持。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现在所坚持的东西,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理,将扮演者何种意义?起着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
4
除了坚持之外
这样做,能让孩子更出众!
近年来随着80、90后晋升父母,全世界都在进行着一场秀娃大赛,还没上小学的比拼孩子识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有什么才艺。上了学的比拼学习成绩,视野、知识架构,才艺证书。
而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孩子即便有足够高的分数、足够深的艺术造诣,如果没有良好表达力,那么也会被人冷落。因为,现在已经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全世界都是怀才不遇的人,没有伯乐会逐一观察、逐一发现。
所以,就一定要让孩子具备良好的表达力,这样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机会。当机会和才艺都具备的时候,孩子才能拥有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