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在恍惚中醒来,不到7个月的女儿还要吃夜奶,我迷迷糊糊给她喂完奶,然后一激灵就坐了起来,在昏黄的台灯下,大脑感觉特别清醒。
问题一:关于写作素材,文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第一时间,我又来到了这片最近感觉自己陷入热恋的文字世界。看到了一位新朋友的留言,我又开始翻看起别人的文字和背后的故事。
昨天夜里睡去之前,还觉得我挺佩服那些在文字世界里如同在大海里游泳的小说写作者,每一位在文字里耕耘的深度写作者,他们的构思和立意不仅深远还深刻,在洋洋洒洒数以万计的文字背后,藏着的一个永恒不变的逻辑,那便是极为发人深思或者引人入胜的哲理,对故事驾轻就熟的背后,是对生命对人性,深刻而独到的体验和理解。
半夜醒来,我又发现,原来亲子日记也可以真诚地在这里更新,也可以公布于众,只要是对人有所帮助和进益,比自己默默写在纸质的日记本上,更来得便利和更具有持续性。也是看了别人的亲子日记,发现家长里短那点事,也是可以构成写作的宝贵题材。
我没有受过所谓的正儿八经的文学系统教育,但突然觉得自己心里也想过,自从有了女儿,我很想把每一天都当成她生命最为尊贵的日子,将时光当成赠礼,坚持为自己的儿女写他们的日记,等待他们成年时,作为礼物送给他们。我其实有在日记本上写那么一段时间,是写给孩子与我的日记,半夜冥冥中看到了别人的亲子日记,突然觉得,我也可以在这里写我的亲子日记,一个平凡妈妈的日记,也是一个平凡人的声音,但这些声音的背后却是我和孩子们独一无二的生命纪实。
再说了,文学属于每一个人,哪怕普通如我,但依然可以拥有自己的生命纪实文学。想想多年前,我还做过民生纪实的新闻记者,在报纸上成天写各种小区的居民生活事件,然后在报纸里做各种分析问题和协调解决问题的报道,解决不了的会呼吁政府相关部门解决,我记得那些老百姓都挺喜欢我的。也许我写着我的生活困扰或解决之道,也能帮助自己和别人解决些许问题,大家一起抱团取暖,这样的人生体验肯定好过于自己一个人独自行走吧。
果然文学世界里的素材,不分所谓的题材或者素材高下,也许我没有啥大起大落的生命经历或者排山倒海的生活阅历,我依然可以在自己热爱的文字世界里,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也许是文学最大的魅力和好处了,而这些好处就只是需要我把琐碎的日常,有缘的遇见,个人视角的理解.....都一一表达写出来。原来文学不只是风花雪月,也可以是家长里短,半夜这种激灵背后的觉悟,仿佛文学神父在我脑海中注入了一丝灵感,让我顿时觉得自己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好多问题在脑中也浮现出来。
第一个问题是:“文学属于人学”大概是上面这个意思?
问题二:关于写作思路,写作到底需要被培训吗?
现在市面上流行着超级多的关于写作的付费课程,那么,文学需要被培训吗?关于写作的培训,我很想说如果大家都被一种培训操控着写作思路,会不会原本可以百花齐放的文字世界,会变成千篇一律的框架和结构?难道指望还有更多个体的写作创新体出现?
我更愿意理解将市面上的培训写作课,理解为写作变现思维课,或者说是写作刻意练习训练课,我们都知道,任何专业和技能都能被培训和后天刻意学习与练习的方式习得,只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定能在自己投入巨大的领域收获成果的。
但好就好在,每个人即便被培训后,因为都是各种经历和生命历程完全不同的个体,因此还是有望在一些所谓写作公式教条化的背后,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想局面的,而且那些被培训的人,因为掌握了写作技法,更愿意去写了,懂得了变现,更觉得写作可以改变人生命运了,当然更有信心写下去,“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也会诞生越来越多的作品,哪怕有些作品是刻意练习而写之,但谁能否认天才一开始不也是99%模仿+1%的创新呢。
这么想,我自己又和自己因为报名参加一些写作训练营的操作和解了。而且我这一报名,还不只是买了一个老师的课而已,花费也算有点大的,前后买了四个,为的是希望自己不要思维定势,尽最大能力参加不同的训练营,也是开拓自己的视野和认知,从中再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老师和写作产品思路吧。
写作这条路上,也一定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我想这是我应该秉持的写作态度。
问题三:关于写作对象,是多考虑对自己负责还是应该多考虑对读者的价值?
江湖上,很多人都说写作不要“自嗨式”写作,在我看来,你认为别人自嗨,那是你不懂别人,别人没你懂他们的写作对象是谁,心中更没有固定的读者画像,写作就是他们表达的一个窗口而已,第一个读者往往是自己,所以不经意间自嗨了,纯粹是因为享受写作的愉悦体验,也是挺棒的事,我觉得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写作自嗨,说明这个社会的幸福指数高,文明程度高,大家一写作就能嗨起来,而不需要借助酒水和KTV。
作为一名写作小白,我经常也容易陷入自嗨或者自我拯救的写作模式,高兴了各种美好也会带入到笔端,不高兴了就会一些不太好的语言发生在隐秘的树洞里,只是不足为外人道而已,我也看到不少人因为写作治愈了自己糟糕的童年或者原生家庭带来的痛,对我而言,写作有时候就是一种生活记录,或者自己当时理解的一些体验或想法而已,我开始也不知道自己的粉丝在何方,他们都有怎样的人生故事和经历,我一开始好像也有些碎碎念的自嗨,当我觉得我是把写作当成自己与自己的沟通对话。
语言文字是有巨大力量的,在简书的创作文章里,我看了别人的故事,我都能思考这些一系列的关于写作的问题,还没谈到人生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写作时,老考虑自己的读者是谁,他们期待怎样的价值输出,他们写作之路估计迟迟没法开始,我记得麦家用了近十年才写出《人生海海》,他接受采访时说他写作时从来没考虑过读者,说先不要考虑读者是谁,而是考虑自己究竟想怎么表达,他在人生海海里也写到了故乡,他那个回不去的不太快乐的童年,这么知名的作家在中老年都在写作里慢慢和自己的过去和解,在疗愈自己,而不是疗愈受众,但我相信不少人读他的作品的读者能从中受益,一个没考虑读者对象是谁的作家,价值观都藏在其中,是否读懂是否有共鸣,取决于读者自己的阅历和见解。
又有多少作家一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里闭门写作写上多少年,才出来一部伟大的作品,作品里多少会折射或者包含自己过去的经历或影子,他们一开始就界定了为读者而写?为所谓一定要输出点有意义的价值观而生?
我昨天就看到一个简书的作者,他说他只关注他觉得想关注的作者,不会每个粉丝关注他都会回粉的,大家各写各的,也希望关注他的粉丝别抱太高期待,我就觉得他真的挺有态度的,他连关注别人的心里真实态度都大胆说出来了,那种态度就是关乎自己的,而不是讨好别人,我觉得在关注别人时,与其为了面子上那种所谓的礼尚往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魅力,我当时觉得他这句话特别真实,然后第一时间关注了他,我欣赏这种坦诚和真实,本来相互关注后对彼此的支持和投入注意力,好过于就那么手点一下就关注的敷衍,我关注的对象里,我也是每天必看他们的文章,会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入期间,评论点赞或收藏,如果作者也愿意互动,我都是愿意深度互动的粉丝。
但对于粉丝,我只要有空,我愿意和他们每一个人互动,也愿意对他们负责,但我真心不知道究竟是哪篇文章或者哪句话哪种价值观让他们关注了我,所以我在写作时也是没有具体的读者对象定论的,我就本着当时真诚真实的态度和心境在写东西,而且自从加入简书后,我发现其实我们真的没必要成天关注关心多少人关注了我们,我们就大胆坚持的写下去,一定最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缘的人终将会成为彼此的朋友,不只是点了一下关注的朋友,而是能发生许多沟通交流甚至生命交集的朋友。
一棵树长成参天大树,也不是一朝一夕之间,也不是一年两年,每一天日子就是生命馈赠我们的礼物,对于写作我其实没啥发言权,本来属于后来者,属于才刚萌芽的嫩草,能否在江湖武林的文学世界里长大,有赖于日子和时间,更有赖于自己是否有顽强的生命力。
半夜看了别人的故事,我突然觉得每一个真正写作的人都是极为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更是一个特别真诚善良的人,在写作的世界里遇见了一个比过去更好的自己,也温暖慰藉了一个个读他们故事的灵魂,我就是半夜被温暖的那个,被感动的那个,也是被启发的那个。
此刻,听着孩子的鼾声,楼上邻居夜起上厕所的尿声,在这个如此真实的人间,我庆幸我夜里醒来了,感谢半夜这个激灵,让我知道自己还很无知,但不无助,我今天把写作当成信仰,把琐碎当成素材,把思考当成进步,把心中的小草滋养,是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为我自己,为我所爱的人,呈现一个真实完整但依然温暖有加的世界。
特别想要将世上所有美好都搬到你面前,告诉你活着是真的很值得。
作为一名日更者,我想我会为每天奇思妙想的生命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