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世界,让他们重建 ——读《园丁与木匠》有感

      《园丁与木匠》是叙事者团队9月份的共读书目。我于昨天终于读完了本书,转眼今天要交读后感了。我该从何落笔写起呢!可能是由于自己才疏学浅,感觉这样读完一遍以后,心里虽然有了一些感悟,但还是有些茫然。或许,无论是发展心理学、脑科学还是人类学、社会学对于我而言,还是有点过于深奥。那就让我用自己的方式来谈谈一些并不太深刻的感受吧!


                              为什么?

      作者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整本书读下来,作者一直在引领我们探讨各种我们本来以为已经司空见惯或者会视而不见的现象:为什么“教养”是一种糟糕的发明?为什么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为什么玩玩具就是在做科学实践?为什么假装是人类独有的玩耍方式?爱是什么?学习是什么?等等。

      在这样的一个个问题提出以后,作者又以她丰富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令人信服的实验揭示事物的本质,告诉我们真相。在这样一次次的探究中,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做的价值何在?正如美国学者西蒙·斯涅克所画的那张“黄金圈法则”,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解决了核心问题,外围的问题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怎么做?

      知道了为什么?接下来,就要考虑怎么做?

      读完本书,最重要的就是怎么做一个智慧的、不盲从、不焦虑的园丁,能够创设一个温暖和爱的花园,陪伴着孩子幸福而快乐地成长。

      然而,现实却往往并不那么轻松。我们有着太多的比较和太多的焦虑:为什么孩子成绩考得没有别的孩子好?为什么孩子性格不太开朗?为什么孩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为什么孩子特长没有其他孩子那么多? 于是,我们在焦虑中去寻找方法,去上补习班,去加强看管。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用译者后记中的话说,我们做了许多“焚琴煮鹤”的事情而不自知。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时,我们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我们往往执着于眼前的小错误,而没有去放眼长远的大问题。我们总是执着于孩子们的外在表现,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心理内核。

      我们需要去关注孩子的内心,“利用学习过程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进而使他有一个更高的内因自尊。”支持孩子随着内心本性去发展,长成他自己的模样,而不是成为我们希望的那个“完美的孩子”。也许外在表现会千姿百态,但结果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做什么?

      那么,具体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作者说: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们无限发展。

      给孩子玩的时间。高普尼克认为:幼时的玩耍经验不仅会促使大脑产生这些化学物质,还会使大脑对这些化学物质更加敏感,从而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可塑性。作为我们家长,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玩耍。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慢慢长大。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没有犯错或许就没有真正的成长。无论是“边看边学”、“边听边学”、“边玩边学”、“边练边学”,孩子都需要在反复的练习和无数次的错误中慢慢成长。

      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当前,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焦虑孩子过分沉迷于电子世界的问题。然而,作者的解释却给了我们另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作者认为:“科技之于孩子,就像阅读之于我们。”“无论好坏,他们将创造属于自己的数码时代、属于自己的世界。找出如何在数码时代中生活是他们的责任,而不是我们的。”是的,作为父母,我们要成为一座桥梁,沟通起过去和未来。而不是一味地挡住时代的步伐,人为地为孩子蒙蔽或遮挡数码时代的光芒。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做好导和疏,而不是一味地去堵。


      合上书本,我不由在心里默默问自己:你是园丁?还是木匠?我的回答是,我想做一个智慧的园丁,然而很多时候,我却不由自主地做了一个不太高明的木匠。

      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长都会同意我的说法。游走在梦想与现实之中,挣扎在精神与物质之间,我们往往忘了自己的初心,那就如书中所说:给孩子一个世界,让他们重建吧!在爱和快乐中,丢弃那份功利和焦虑,让孩子像花草一样,在我们用爱营造的自然、丰富的花园里自然地生长,和孩子一起欢笑、成长,共同享受生命的美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