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最早的记忆来自于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上的那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时侯过年的时候家里通常会挂一张风景画,有山有水,亭台楼阁。每当看到它我都会一边盯着不放一边想,这大概就是课本里所说的人间天堂---杭州的样子。
为了能安心参加这次集训,提前就做了很多安排。包括彩虹花助教工作,每周一次的华北微信群分享安排,还有教育局人事科的教育能力测试和马上进行的入户扶贫评估,当然还不能忘记接婆婆照顾孩子……
24日,天公作美,用一场淅淅沥沥的雨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老师们。就连我这个黄土高坡上吹惯了了山风的人都错误的以为杭州的天也不那么热啊,和我们村里差不多。
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又为了什么会在7月来到这个“火炉”?
确实就像启动仪式上杭师大郑校长说的:7月的杭州是火热的,杭师大的师生的热情同样是火热的。就是在这个火热的季节里,2016届,2017届200名乡村教师齐聚杭师大。记得杭师大叶副校长在启动仪式上说过:与之前培训不同,这次马云乡村教师集训是涉及地域范围最广的。参加集训的200名教师遍及祖国的每一个省份。大家有的只有一面之缘,有的素未谋面,有的只是在微信上熟悉他们的语音和昵称。可就是这样一群人一见面却感觉已相识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我不禁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一个什么信念,能把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们凝聚在一起?
为了乡村孩子的快乐成长!“天祝哥”一番话为我解读了这个疑惑。是啊,乡村孩子的快乐成长。为了这个目标,很多老师已经坚守了几年,20年,30年,甚至更久。
在看不见的角落努力,在看得见的地方绽放
丁茂州老师,张晓琴老师,陈秋菊老师是践行这个目标的典范。在帮助乡村孩子快乐成长的同时他们也有了各自找到值得追寻的光,亦或是身处乡村别样的精彩,亦或是念念不忘之后的回想,亦或是遇见更惊艳的自己。
今天我们看见了他们的精彩,但是看不到的是背后的努力与艰辛。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谁能坚持的最久,谁就绽放的最绚丽。 也正是因为有日复一日的努力,沉淀,反思,再努力才有了他们生如夏花般的绚烂。才能从迷茫主走向清晰,走向无私无我的境地,找到那个轻盈的自我。就像梭罗说得: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想起一句话,比你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不要被别人表现出来的毫不费力所迷惑,你要知道,那些信手拈来的东西,一定有拼尽全力作为支撑。而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不动声色的努力,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的傲娇绽放。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50多岁,保洁,这些词是怎么和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联系起来的呢?下课后特意百度了一下。原来保洁叔的左眼几乎看不见了,而右眼的视力也只有0.3,在黑夜几乎连生活都无法自理,且没有助听器就无法听清伴奏。可就是为了“登上星光大道”这个梦想,47岁的他付出的努力比常人多出数倍来学习舞蹈。保洁叔的经历让我有一次深深体会了两句话:其一、只要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其二、英雄不问出处。
在我们今天的乡村教师中,也有许多老师像保洁叔一样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努力支撑。来自湖南的隆九金老师作为代课教师,已经近30年了。30多年来独自负责45个学生,三个年级课程。隆老师的爱人因为长期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可就是这样,隆老师依然没有放弃他的初心。学校的教室被冲垮了,他把家变成了教室,这一来就是20几年。30多年的代课生涯,领着微薄的工资,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煎熬。隆老师究竟为了什么?不过就是助力学生快乐成长的一个梦想罢了。
梦想是很美的两个字。有些梦想,纵使永远也没办法实现,纵使光是连说出来都很奢侈。 但如果没有说出来温暖自己一下,就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 。三尺讲台,寒来暑往,也许我们的梦想并不那样高大上,只是想上好每一节课,当一个负责的老师,对得起学生清澈的眼眸与家长的期盼。常有人说奈何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梦想便不复轻盈;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 我希望自己无论有多远,都能不负初心。因为我知道我的梦想值得我去追寻。
美丽的杭师大
从走进杭师大开始就被它美丽的校园和浓浓的人文气息所吸引。但抛开校园的景致,对于它的了解只有鲁迅先生曾经再此任教,马云先生的母校,仅此而已。上午听了郑校长的简介才知道这所大学更多的内涵。
杭师大新校区2013年才正式启用。用郑校长的话说是位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有梦想小镇三合一的黄金地段。杭师大前身是光绪三十二年创建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六大高等师范学堂和浙江省民主科学思想和艺术教育的发祥地之一,为最早的全国四大官立师范学堂之一。
2018年5月13日,杭州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召开,马云先生宣布在杭师大设立马云乡村教育研究院和马云乡村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助力母校建设教育学一流。
梦想而努力的人配得上所有的赞美。
火热的季节,美丽的杭师大,一群志同道合的乡村教师,在这里等风也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