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正在上初中的孩子放学回家,在餐桌上,他告诉你他不想读书了,你会怎么和他沟通呢?
你会告诉他现在这个阶段有点厌学正常的,过段时间就好了。还是直接放下碗筷开始疯狂吐槽模式,我们这么辛苦养你长大,不好好学习你想干嘛?
可能每个人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如果没有看过这本书,我想我会和绝大多数父母一样,开始说教模式。即妈妈在你这个阶段也有过这样的想法balabala但是要坚持啊,学习多么重要balabala。
但这是孩子想听的吗?显然不是。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我们文末再讲。
前段时间遇到两个亲戚,闲聊几句就开始吐槽自己家的孩子多么不听话,多么叛逆,多么不懂事。也都是刚上初中,十三四岁的女孩,却已关闭心扉,不愿和父母沟通。
每每听到身边有这样的案例,我心里都在想,孩子并不是突然一下成这样的,而是父母一直以来对待孩子的态度导致他在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中,开始意识到他不想这么被对待,于是开始反抗。无声地不争不吵不沟通或者大吼大闹你们不懂我。
当妈妈以后,在处理孩子的诸多问题上,我也时常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的处理方式对不对。偶尔也会因为没有照顾好孩子而自责内疚。
直到前段时间看了《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读完整个人心情舒畅,很多问题都有了答案。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
无论我们在家里、在学校,还是在公众场合,情绪氛围构建了一个基调。在任何人际关系里,都存在着这样的基调。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创造了家庭中的情绪氛围。家长之间的沟通方式,处理事情的方式态度就会给家里制造一种氛围。
作者在“致中国读者”的序中,始终在强调家庭氛围对一个孩子的重要影响。所以父母非常有必要进行自我训练,以确保家庭氛围的和谐。
书的前章,讲了我们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后,都是被指责,而非受训练。父母是人不是神,会有自己的事情问题情绪,当有一点小失误出现的时候,要学会和自己沟通,对自己宽容。这也是我读完心里就释怀多了,对自己要求有高质量陪伴,但实在很累的时候我也会坦诚和孩子讲,妈妈有点累了。
其次,书中讲到出现问题时,父母要去辨别问题属于谁,是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出现的问题,如果是父母,父母自己解决,如果是孩子,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即判断问题归属
我在和张先生沟通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我在书里学到的积极倾听。不知道为什么身边人多是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很难将自己的真实需求说出来。
记得有一次我出门回来晚了,手机也没电了联系不上,回到家张先生看到我着急地问:“你干嘛去了呀,电话打不通人都联系不上”如果没有学习积极倾听,我肯定会说你凶什么凶,我这不是回来了嘛。但那会儿我过去搂着他的胳膊看着他说:亲爱的,你是不是担心我的安全啊?他还嘴硬,我继续解释到:我就是手机没电了,害你担心了,下次出门一定把手机电充满,或者借人手机给你打电话说。他也立马没脾气了,开始问我吃没吃之类的。
积极倾听,是不断挖掘对方说话声音背后的需求。只要需求得到满足,家里氛围定是一片祥和。
关于“没有输家”的沟通。作者主张,家长与孩子在遇到问题是总有输赢,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就是妥协输了,满足父母的需求,即父母赢了孩子输了。
作者提出第三种解决方式,没有输家。大家坐下来坦诚沟通,一起寻找方法将彼此的需求全部解决。
在不被尊重的,无法平等交流的家里,尤其需要父母刻意训练自己,遇到问题先判断问题归属,然后积极倾听,最终一起商量解决。
我想一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青春期应该会平稳度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