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笑来:你所感受到的沮丧并非来自于“你是个普通人”,而是…… 请仔细阅读:
> **尽管你有着不同凡响的愿望,却时时刻刻像那些终究碌碌无为的人一样思考。**
> 过去的许多年里,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
> 哎呀,你就是跟我们普通人想的不一样……
> 为了避免误解,我常常是一笑而过。可事实上,这“现象”其实是有唯一正确解读的:
>** 首先,不是因为最终不是普通人了才想得不一样;**
> **其次,恰恰是反过来,正因为从一开始就想得不一样,才后来变成不普通的……**
>**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在起点上,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是普通人。**
> 想法上的不同,最终落实成现实的不同,是需要时间才能“酿”出来的,并且,常常需要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长的时间—— 因为最终的差异,不仅是“翻倍”或者“翻倍再翻倍”,常常是“天壤之别”。
>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我们每个人所存在的世界,都基于我们各自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于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自己真正所身处的世界,其实是相当主观的。所谓的“想法”,其实可以理解为“思考的方法”,很多人之所以不行,实际原因只不过是因为不仅没有“思考的方法”,甚至连思考都没有。
> 阅读本身没有任何意义,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选择,选择之后的行动,长期正确且持续的行动才能够改变一个人。
改变源自于思考,不论是阅读引发的思考,还是经历带来的思考,都会在实践后给人带来改变。而思考质量的高低就决定了改变程度与改变方向。
索罗斯有两种认知法则,1人类是极差劲的,对这世界的判断,八成是错误的
2人类的判断虽然错误,但却是依据判断行动。所以人类的错误判断,又反过来构成人类社会本身。
为什么大多数人终究是普通人,因为从最开始,他们就认定自己是普通人,也就没有从其他人的角度,更深的角度去思考过问题。第二是思考的质量太差,太浅显。有一个思考方法是,把最开始想到的三个选项删除掉,重新思考,剩下来的才是有价值的思考,越深入越有价值,越特立独行且正确越有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价值会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与他人的天壤之别。
思考并不完全给人带来改变,正确思考后的行动才是改变的最终方式。很多时候傻逼式的坚持远胜过长篇大论后的不行动。不要因为我们是普通人就给自己设限,要记住,牛人都是从普通人开始积累改变,最终成长为越来越强大的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