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韭菜的逻辑
对数字货币的管制一点都没有降低区块链的热度,反而让它成了不少人心中唯一的寄托、寻求暴富的唯一出口。技术无罪,有罪的是人。同样,被历史惩罚和笑话的也是贪婪的人。但是并不妨碍国内的所谓的投资圈大佬们的吹捧。没有吹捧就没有疯狂,没有疯狂就没有非理性,进而也就没有财富的重新分配。区块链有其价值,但也充当了一个重新分配财富的道具。
郁金香可以把接盘侠的钱拿出来贴给早早入手又及时脱手郁金香的人。股票不也是一样的吗?相较于一潭死水的市场,股民们更愿意看到一群人因为某个利好消息而趋之若鹜地入市,并总是低估自己成为接盘侠的概率。这种行为可以被很好地用Kahneman的“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来解释,所以也并不意外。
任何的“吹捧”都可以带来财富的重新分配。区块链这项伟大的发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掌握话语权的大佬们用来收割韭菜的法宝,也成为了散户的赌具。当然,韭菜和割韭菜的人都乐在其中。国内的ICO、数字货币交易平台被禁止了,终究无法阻挡韭菜们翻山越岭到海外平台上参与这场收割与被收割的盛宴。
自然中心化的自然之道
区块链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它的“去中心化”。相较于传统的中心化结构,它除了“去中心化”几乎没有任何优势,论效率、论集约性、论规模报酬都不如前者。所以它的成败取决于它能否保持住“去中心化”的核心特点。
有一点一定要搞清楚,很多中心化是自然而然的经济演化的结果,比如自然垄断。这类中心化是大家用脚投票投出来的——大家都更愿意买物美价廉的东西。没有人会在自己家里生产一切东西,比如柴米油盐、汽车、家具。如果别人生产的东西比自己做出来的便宜又好用,我们断然会直接去买别人的东西。当大部分人都放弃自己生产而转向少数几家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购买产品或服务时,中心化也就形成了。但这都是大家自己的选择,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和内在逻辑。就像草履虫的趋利避害性、昆虫的趋光性、植物的向阳性、远古村落依水而建,大城市伴水而生。
下面的模型可以提供一个较为直观的中心化过程。蓝色的小点代表着分散在各处的“家庭作坊”,一开始大家都自产自销。但是每个家庭作坊的能力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资源禀赋或者更加优秀的学习曲线等因素,有的家庭比其他家庭生产的东西更加便宜,这时候附近的家庭就会主动放弃自己生产而寻求交易。这样便形成了少数家庭作坊做的很大、很专业的局面,并成为其他家庭生活物资供应中心。如果有一家作坊最终一超多强,以绝对的性价比击败所有竞争对手,并以规模建立起壁垒,这就形成了“自然垄断”。
区块链中心化之一——财富与权力的集中
按照上述的逻辑,很多中心化是自然的演化结果,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实际上做得越来越糟糕了,包括在它极其擅长的加密货币的领域。以POW为代表的比特币有著名的“51%攻击”的潜在可能,比如比特币大陆公司,它的挖矿机算力早就超过了51%。但正如中本聪预料的,达到这个算力的机构应该更愿意去维护这个系统,而不是去破坏它,因为破坏它就意味着他们投入的矿机、持有的比特币将一文不值。而以POS为代表的区块链(比如未来的以太坊)把这个思想运用到了极致,赤裸裸地祭出了“谁的以太币钱最多,就让谁在做区块”的设计。换言之:谁的钱最多就让谁记账。如果账记错了,大家会纷纷放弃使用这种货币,损失最大的还是钱最多的。悖论就在这,维护还是破坏系统又变成了少数人的决定。这实际上与中心化的逻辑殊途同归。一家独大的腾讯公司掌握着Q币的生死,但却不敢乱动你账户里的Q币;支付宝也不敢随便篡改用户账户里的金额。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区块链和非区块链体系打个平手。
区块链的中心化之二——摆脱分布式账本的累赘
区块链是个大账本,由于没有诸如银行这样受到大家信任的中介的管理,为了让大家都认同这个账本上的资金流,区块链会记录并公开所有人的、每一笔交易。这解决了电子支付中的“双重支付”的问题,是一个绝妙的设计。但是也有它的蹩脚之处——每个人的家里都要存一份这样的账本,并实时更新。村口搬砖的王二麻子的电脑里可能存着南美某个小混混购买大麻的交易记录,当然只有资金流的信息是公开的,收支双方都是匿名的。就这样,区块链事无巨细的把每笔交易都记录在案,并且向所有的使用者公布。比特币这种每秒钟七笔交易的龟速区块链,至今也让这个账本达到了150G以上。你要用比特币就得更新这个账本。还想玩儿吗?电脑里放150G你根本不会去用的数据,只为了实现跟微信和支付宝相同的功能?有人说,这东西太大了,以后越来越大的话估计不会有人在电脑里存着这玩意儿,可以交给某个机构去专门储存,然后支付一些手续费。这不又回到了中心化的逻辑了?
区块链怪谈——无所不包、无需信任
中本聪在比特币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很早以前的区块链已经没有太多的用处,可以把里面的内容删了只留下一个抬头。意思是,这账本太厚了,可以把已经确认无误的陈年老账删了。这确实是个好主意,毕竟拖着这么一个大本子也难受得慌。有意思的是,区块链的鼓吹者经常摇旗呐喊:区块链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里面,这样我们就能进行物流跟踪、食品溯源、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正确的逻辑其实应该是:在受到大家信任的中介机构缺失的情况下,为了让所有人对区块链中的信息产生一致认同,“不得已”记录并公开所有的信息。所以,区块链不是“可以”记录,而是为了解决那个自找的麻烦——强行搞去中心化——而不得不“记流水账”。
任何一个中心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际上都能记录区块链能记录的一切东西,并将之公开,且由专业的公司集约化管理这些信息。就像现在支付宝、微信、京东一样。另外,区块链之所以能让比特币成为大家认同的货币,是因为比特币的所有信息都是产生自区块链本身,并在区块链内部流动。用个专业点的词说就是“闭环”。区块链并不能保证外部信息的可靠性。
举个简单粗俗的例子,某个区块链外卖企业的外卖小哥,因为某种原因往外卖中混入了微量的排泄物,但是卖家察觉不到,因此双方都进行了交易确认。最后买家还给了个五星好评。如果要让区块链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很简单,在餐盒的开口处弄一个传感器,只要餐盒被打开就立马被记录到区块链中,并昭告天下。但说的极端点,若外卖小哥是个技术极客,可以先把传感器关闭呢?对!从逻辑上,不论是中心化的还是去中心化的系统都无法杜绝想搞事情的人。并不是说你用某中心化企业的外卖软件点餐就会遇到上述问题,而区块链就能让外卖小哥像受到了上帝的指引一般自觉。另一方面,区块链的累赘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受的,如果按照中本聪提出的“删账本”的办法,那区块链无所不包的神话岂不是要被戳破了?(注:99.99999%的外卖小哥都是很敬业的,除了极个别的新闻中出现的。)
套用一个分析框架
从广义上讲,区块链的确是颠覆式创新,因为它具备全新的特征。不妨套用如下分析框架来看看区块链会走向何方。
对比新旧两种结构可以将它们分解成新价值和旧价值两个维度。对于中心化结构而言,去中心化最大的优势就是更少的管制和更多的自由,而其效率和价格往往比不上中心化结构(这里指的是上述的自然形成的中心化,而不是行政垄断)。事实上,绝大部分市场需求都直接由价格和效率决定。所以去中心化结构若想在主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要提高效率、降低价格,而集约化、中心化是提高效率、降低价格的一条有效途径,正如区块链中自然形成的专业化的大规模挖矿企业、以及即将形成的区块链存储和管理企业。
这确实是个悖论,如今对于区块链的各种尝试,都有强烈的向中心化收敛的倾向。但这个悖论并不难理解——市场经济就是去中心化的经济,而市场经济中形成的中心化企业,正是从过去的去中心化的竞争中厮杀出来的,是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胜出者。正如自然演化的结果,有其内在的逻辑与合理性。原海豚浏览器创始人、国内最早一批区块链实践者、现在又放弃区块链转向AI的杨永智所说“传统的逻辑是有它的道理的,现在毕竟不是理想世界,不能把东西都放到链上去”。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说服谁,也非预测区块链的发展,而是表达观点,让大家对此技术、现象谨慎关注。毕竟坐失机遇的人并不是支持或反对某个新东西的人,而是那些漠不关心的人。正如勒庞说的,历史都是最上面和最底下的人导演的,中间的人也就看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