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短,我只阅读了序和前言,就过去了五分之一,但很有趣,且有所受益。
在文章的开头,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的解决方法是直接避开干扰源,这让我想起我大学期末考的时候,同学们都跑去教室或者图书馆自习,不就是怕呆在宿舍管不住自己嘛?第二个例子的解决方法让人眼前一亮,书中这样写道:烂的开始是完成的一半。我们总是因为质量而忧虑,从而不敢迈出第一步,但就算迈出的第一步是最“烂”的又何妨,早一点迈出,就有更多时间去修改,我们得到的最坏的结果就是“完成”。至于最后一个例子,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一件无聊的事情,如果能找到一件有趣的事情和它捆绑,那么就会两不耽搁,而前一件无聊的事情也不容易拖延。
追求“完成”的人,时常能体会,“烂开始”带来了“好结束”;苟求“完美”的人,却往往发现,“好开始”只换到“烂结束”。
在前言部分,作者认为拖延的悖论是:自己是个爱拖拉的人,但自己似乎做成了不少的事情。他由此总结了一套方案,其核心是认识到自己是一名“结构化拖延”人士,从而让人变得自我感觉良好,并增强行动力。
每一位拖延者,都会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往后拖,然后找一些其他的事情来拖延时间。结构化拖延法正是利用了拖延者的这种心态,希望拖延者列一份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排在最前头,然后把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后。这样拖延者为了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事情,就不得不去完成后面那些值得一做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你排列得当,完成后面的事情就会让你赢的“做事高效”的好名声。
那么,我们清单开头最重要的事情难道不做吗?作者告诉我们,诀窍就是优先级最高的事情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看似有明确的截止期限,但实际没有;第二,它看似重要的不得了,但实际上并不是。也就是说这些事情让人以为它很急又很重要的,但实际上都没有,如果你耽搁了,实际上并不会怎么样。
整体上来说,就是把一些看似很急很重要的事情放在优先级的最高位,而拖延症的你为了不完成这些事情,就会去完成后面那些值得一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完成后面的那些事情时,你是那么的干劲十足。
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事,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够完成。
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大概就是列一份清单吧,而难点就是,去寻找那些看似很急又很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不急也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