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伟开学路过北京,问我有没有时间吃个饭聊聊天。
他学校在哈尔滨,从这儿转车,在北京有五六个小时的停留。
我们约在西站附近的一家餐厅。
聊天过程波澜不惊,唯一引起我兴趣的不是小伟的近况,而是他提到的一个同学——张扬。
张扬是我们的大学同学,毕业之后鲜有联系,小伟说他在部队当了营长。
“怎么可能呢?我们毕业才两年多啊,就提营长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惊讶。
“余兴告诉我的,他跟张扬一个单位嘛,说他参加比武竞赛拿了个一等功,破格提拔了。”小伟说。
“那可真是厉害啊,当年也没看出来他这么有潜力啊。”我感叹道。
送走了小伟,我陷入了思考,都说毕业五年是个分水岭,个人的前途怎么样这个时候就基本能看出来了,可我万万没想到刚刚毕业两年多人与人就能有如此大的差距。
羡慕归羡慕,嫉妒归嫉妒,祝福还是要有的,毕竟是老同学,我打开通讯录,拨通了张扬的电话。
“喂!张扬吗,恭喜恭喜啊!”
“恭喜什么啊?”他还跟我卖关子。
“你说恭喜什么啊?厉害啊,都当营长了,能升这么快的也就你了吧!找个时间咱同学一起聚一下啊!”
“营长?开什么玩笑?谁说的啊?”张扬质问道。
“他们都这么说啊?”我意识到消息可能出现了偏差。
“谁这么无聊,怎么可能啊?我才是个新干部。”张扬有点儿气急败坏。
这件事情让我很气愤,不气愤余兴乱造谣,也不气愤小伟瞎传谣,而是气愤自己这么随随便便不经思考和求证就相信了一个谣言。事实上当我知道真相以后仔细思考了一下,张扬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成为营长,即使立了一等功也不能。而当时的我,一味地沉浸在对于一个出类拔萃得有点儿超乎想象的同学的羡慕嫉妒中,根本没有想到去思考和求证。并且,如果不是通过祝福他得到了事情的真相的话,我也很可能成为一个传谣者。而我传播这个消息的依据就是:“他们都这么说啊!”
这样的情况在我往昔的经历里非常普遍,高中时代的两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一件发生在班里,那段时间班里的电子产品频繁地丢失,班主任、教导主任、保卫处调查以后没有任何结果,班里人人自危,互相猜疑。后来,矛头莫名其妙指向了巧玲。刚开始是一个传言,说有人看到她在悄悄用某个刚刚丢失的商务通,之后,这条传言迅速蔓延,再加上其它班里也出现了电子产品丢失的情况,以至于短短几天之后,全校都在讨论和分析巧玲偷东西的事情,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定就是巧玲偷了东西。而理由大体是:
“不是有人看到她悄悄在用那些丢了的东西了吗?”
“她家里很穷,很可能这样做的。”
“无风不起浪啊,大家怎么只说她,就没说别人呢。”
这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谁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很多人还是在心里认为就是巧玲偷了东西,即便传言中“有人看到”的“人”没人知道是谁,即便谁也没找到巧玲偷东西的证据,而巧玲从那之后只能孤独度日。
另外一件发生在食堂,传言一天早晨某班的门口贴了一张署名的纸条,说她在食堂吃过饭以后得了乙肝,劝告同学们珍爱生命,抵制食堂。这条消息同样传播得很快,几乎可以说是当天奏效,晚上食堂空无一人,我们都到学校外面的小摊儿上买东西吃。之后,学校和食堂紧急发表联合声明,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呼吁学生不要相信谣言。渐渐地,有个别嫌校门外的吃的贵而且不卫生的同学回到食堂就餐,这些同学被视为异类,谁都不敢跟他们接触,怕沾染病毒。直到过了个把礼拜,越来越多的学生回到食堂吃饭,事情才趋于平静。然而另外一个传言兴起了,说得了乙肝的那个女生有一个奇怪的习惯,那就是吃完饭以后会绕着碗沿舔一圈,这些碗全部携带了病毒,用了以后很可能会染上乙肝。于是,当天中午几乎所有同学都自带了饭盒,偶尔几个还在用食堂的碗的同学马上被视为异类。这个事情的影响直到几个月以后才消除,因为逐渐有人嫌每天带饭盒到食堂太麻烦。
这件事情尤其缺乏思考和求证。
1、乙肝根本不会通过共用餐具传播;
2、说是署名的纸条,但这个人是谁始终都没人知道,也没听说在此过程中谁休学或者退学。
事实上,关于谣言,古来有之。
一部分源于历史的局限,比如不降雨就是天神发怒,地震和日食都是不祥之兆;
一部分是出于政治目的,比如号称百万大军,“大楚兴,陈胜王”;
还有一部分是战法,比如某国跟另一国打仗的时候苦战不下,因为别国有个厉害的将军有“外夫不当之勇”,于是采用离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这个将军有意通敌,于是将军被怀疑,只能被迫“通敌”。
看到这些谣言,有时候我们会嘿然一笑,古时候的人怎么这么可爱,连这个都信?
然后我们自己又高明到了哪里呢?来看看近期的几个新闻中我们的表现:
1、“僵尸肉”走私案件,有的已经冷冻了超过40年;
2、天津爆炸现场探测出有毒气体 可致心脏骤停;
3、红米Note2屏幕质量门,涉虚假宣传。
以上几条新闻你相信了几条?是否经过了思考和求证?
之后,新闻报道说以上三条为谣言。
你信不信?是否经过了思考和求证?
随意谣言不是智者,随意相信辟谣也不是智者。但是生活的脚步太快,大部分人只要把这些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随便瞎聊聊就好了,谁又真正在意它的真假呢?要我事事都去求证,多累啊!
话虽如此,只愿某天当我们遇到涉及切身利益的信息时,不要失去思考和求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