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斯玎栗(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93149837/
我之前挺喜欢一个短语的:逃出安逸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记得住这个短语,可能是因为觉得现在年轻,就应该要冲要闯,觉得安逸这个词与自己沾上边就很罪恶吧。
前段时间专业外出采风,我们同行的人把外出时间拉到可外出的最大限度,又因所跨范围并不大,就在一个镇子里面活动,所以时间是比较充裕,心很是平静,又躁动着,在想这个世界真的好大,应该要多走走多看看,越想念想越大,恰好有一个机会,我就和家人商量,并立马准备好资料,递了申请表给学校,想要明年参加学校一个去英国为期半学年的交流项目。决心大,行动力也跟上了。
我周末抽空回了趟家,爸爸签了名,我第二天就去跑申请流程。虽然跑流程并不太顺利,但也是完成了,就差教务处审核好学分就可以了,心中放下一个大石头,就等着到时候和老师沟通看看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可能和我性格有关,我心很急,因为总觉得时间非常紧张,雅思什么的都没准备,可帮忙申请老师又似乎一点都不着急,所以自己要上心一些。是慢慢地越来越体会到,自己要为自己的事情负责的真实感觉。所以我就在专业任务特别重的几周,同时兼顾着申请的程序。
一切都还没真正的开始,因为前面所做的工序只是确定我参加,而接下来做的才是申请所需要的程序,但一切就是这样顺着流程,努力去准备就好了。但后来,我决定不去了。
讲到这里,似乎还是与题目提到的安逸区没什么关系。但就是在我决定不去之后,我心中的那种轻松自在的感觉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在想,这种轻松愉快是否来源于人的惰性,是不是我害怕后面的麻烦和未知的恐惧,是不是我躲在安逸区的表现?
但转念一想,我真的不是不能够吃这些苦。就像高中的时候我可以为了背书四点起床,十分钟以内把饭吃完,下午二十分钟回宿舍洗完澡洗完衣服冲回课室继续学习。这次也不怕辛苦,而且我觉得我能比高中的时候更高效的学,就像我原本已经想好去到那边用全英学习可能会有些什么可能的困难,自己在那边可能会遇到事情很无助,只有两个月准备雅思的时间还要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可能学校这边的课会有些学分转换的问题等等...但我还是去申请了,或许有点冲动,因为当时我就是想出去看看,如果想要去做肯定是要付出,然而我也不怕付出这些。
而前后一个星期的时间,慢慢冷静下来,去审视适合度的问题。当真正开始填那份全英的申请表时,我去搜索我参加项目院校的相关资料,上他们的官网,找适合我的课程,然而我并没有找到。我怀疑是自己英文水平有限,或是了解东西的渠道狭窄,所以我又上网去搜那些出国留学机构,去问他们那几家院校的情况,因为我觉得毕竟人家是专门做这个的,所知道的知识应该会比我多,比我系统。
于是我找了不同的几家留学机构去了解这几家学校,更确定了我之前查了官网后的想法:这几家学校的确名气很大,但是,并没有我想要的专业。这样一想,就觉得自己特别烧钱,这几家名校学费也是不菲,总之,我在学校参加的半学年的费用等于我申请一家我喜欢的传媒专业院校的一学年费用。
说白了,是越了解了越知道是不是适合自己,有些东西,再好,不适合自己也是白搭。我整个人都很严肃,舍友问我怎么了情绪好像很不好。没有,我只是自己给自己一点在想,在权衡自己想要什么,而在我决定不参加这个项目的那一刻,我真的整个人都轻松过了,像是本来绷紧的弦得到了释放,回到了它正常的频道。
就突然想起那句话: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这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不是叫你无所作为也安然自乐,而是在你可以handle的范围内,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去做一些踮起脚尖可以碰到的事情。如果超出了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不是不可以做,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地至似乎喘不过气,去搏一个更高的平台,争取一个本难争取的东西,只要付出总会有回报。只是,有得必有失,比如身体的受伤等等......应自己衡量,只要觉得值得,当然无可厚非。所以当时就想,这句话也不是呆在安逸区的表现了。转念一想,好笑了,什么是安逸区?真的有安逸区的存在吗?真的有什么地方,是你一呆在那里,就很安逸?不会有。就算有,也是内心造出来的,也就是说,是否呆在安逸区,在于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