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句话说,不阅读的人只有一种人生,而阅读的人可以体会很多种人生。你读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阅读人物传记,体会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让我们在书中去沉淀和升华,去懂得百态人生与那些世间道理。
女人都应该读读张爱玲,张爱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她文字的魅力,更在于她独具的人格魅力。在众多的张爱玲传记中,作者余斌的《张爱玲传》一版再版,堪称是经典之作。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爱玲的人生和她的文字。
02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每每说起张爱玲,我们就会想到那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可是对于张爱玲来说,那应该是一段不愿意提起的时光,她是拼了命的逃离了那个家,那个一半生活在过去,一半生活在现在的家,那个有着显赫过去的家,那个逼走了张爱玲的家。在一些自传性的散文中,张爱玲对自己的家世并没有正面交代过一句,或许是她并不愿意借祖上的光来让读者增加对她的兴趣,她就是她最真实的样子。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我想我们都不能很确定。但是,我想张爱玲的性格多少还是与家庭有些相关吧。童年的时光或许还是美好的,她在优异的物质生活和阔绰的排场下度过,也许对于幼年时的她来说那是一段温暖朦胧,橙红色的岁月。而那时的不快乐,或许唯有弟弟。毕竟,在旧式家庭中男尊女卑还是很根深蒂固的,弟弟比她小不了多少,长得又漂亮,自然是得宠许多。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让张爱玲早早就意识到了男女平等的问题。
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不幸福的婚姻家庭受伤害的还是孩子。张爱玲的父亲是典型的遗少,有文化教养,会吟诗作赋,却也有着遗少的一切恶习:挥霍祖产,坐吃山空、吸食鸦片、养姨太太、对儿女缺乏责任心。似乎与有着新思想的母亲永远格格不入。父母的离异,让张爱玲的家庭生活开始褪色,母亲的离开,继母的来临。对于孤傲且有尊严的张爱玲来说,后母的冷漠刻薄,甚至羞辱,终究会让张爱玲爆发。在一次父亲对张爱玲的拳打脚踢并且拘禁后,她对于家的心就是沉下去、沉下去了。她拼了命的逃离了父亲的那个家。可是,母亲的家对于张爱玲来说同样不是柔和的,因为对母亲有着更多的期待,在面对母亲的冷淡时,她更加感到缺少安全感。在这时,她更加感受到了金钱的窘迫。也许,只有姑姑是她一生温暖的光。
03
短的是生命,长的是磨难
因为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影响了多少人!张爱玲的文学才华,让很多人都难以望其项背。因为金钱的窘迫,让她早早就意识到了独立的重要性。她秉持着一颗文人的心,执着而刻苦的写作,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在上海文坛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位。一直以来,张爱玲都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个人主义者,矜持而孤傲的存在着。
张爱玲很多时候是一位冷眼旁观者和体验者,她用冷静的眼光审视着自己和世事的人性。她的文字极具魅力,是那样力透纸背,冷静有力。她的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从《金锁记》,《半生缘》、《倾城之恋》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似乎都有着她独具的个人魅力和文字魅力。
张爱玲常给人孤傲冷漠的印象,她的朋友不多。除她姑姑外,真正的朋友也仅有炎樱花、苏青二人。炎樱是她在香港大学念书时的同学,两人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是与张爱玲相交最久、私交最好的一位朋友。苏青可以说是张爱玲的文友,是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女作家,同行中应该数她与张爱玲关系最为密切。或许张爱玲孤傲冷僻的性格,注定了她从来只做最真实的自己。
04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他赞她是民国临水照花人,他许她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终究他还是辜负了她。遇上胡兰成,爱上胡兰成,张爱玲从来都是遵从本心。她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或许对于张爱玲来说,遇上懂得她,欣赏她的知音是至关重要的。她的理性就是情感,情感就是理性,她不自欺,始终忠实于自己。
胡兰成本就是一个风流之人,注定了他不会只专情于张爱玲一人。张爱玲爱他时,不畏流言,不爱他时,依然可以做到决然洒脱。爱既已消失,她也解脱,或许这就是张爱玲。
后来张爱玲定居美国,与赖雅有过一段婚姻,只不过赖雅先她一步而去,终究没能陪伴她。此后她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几乎远离了尘嚣。难怪有人说,只有张爱玲可以忍受极度的喧嚣与孤寂。
人们说张爱玲是个兼具神秘感和传奇性的女作家。她冷漠怪癖的性格、有异于众的创作等,都让她是一个迷之人物。即使我们读遍了张爱玲的每部作品,也不敢说真正读懂了张爱玲。或许任凭世间纷说,张爱玲独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