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和墓地:我们该怎样地面对死亡 ?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 死亡是什么?

几乎每一个人幼年时都会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人死了后会是什么样呢?”

小时候就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我的外婆是个佛教徒,她告诉我:“人生有轮回,死了之后心地善良的人会去西方极乐世界,坏人会下地狱。”

我有一群基督教的朋友,他们手里拿着《圣经》告诉我说:“每个人都要接受上帝的审判,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

可是小小的我,总是将信将疑,他们又没有死过?他们能知道死之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吗?

然而,这样一个问题我当然是无法找到死人问出答案的。

生死问题只有自己体验过才能真正明白,很多事情也都是这样。怀着这样的心态,我放弃了对死亡问题的纠缠,但更加珍惜活着的时光,因为觉得总会死,就应该先认认真真,开开心心去活。

二 我的死亡观

1,我总会死,我随时都可能死;

2,从大概率来讲,我会活到80+,所以我要尽可能多的做让现在和将来充实和有意义的事,为社会做出我自己的贡献;

3,无论是否有前世今生,这一生都值得珍惜;

4,时间是另一个维度的“死亡”,我们永远也抓不回已逝去的时间了,也无法猜到未来的模样,所以也不要问未来会怎么样,珍惜时间,未来都会给你答案。

三 为死亡做的几件事

1.每年写一封遗嘱

第一篇遗嘱写于2012年的除夕夜,17岁的我认认真真地写下:死后焚烧后不要埋在墓地,找个花丛或大树下埋下骨灰就好;将自己的遗体能捐赠部分全部捐赠;将自己的书籍,衣物,所有一切送给有需要的人,其余随便处理。

当时悲欣交集,喜于自己直面死亡;悲于还没有真的在这世界上留下什么。

每年写遗嘱像是给自己上了一堂又一堂死亡教育的课程,激励着我珍惜时间,也促进着我面对生活保持从容心态。

2.临终关怀

今年在复旦,听到三名学生陪伴一花季罹患癌症的女生走过生命最后一程的故事,感触颇深。

参与临终关怀是既可以为社会做些小事,又可触动激励自身成长的事,也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缺失的生命教育课。

3.观看关于死亡的书籍或电影

《the bucket list》:两个濒临死亡的人的奇幻冒险,人生无论到什么阶段,都可以活得精彩,充实,越早珍惜,越早做自己越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人世间》:豆瓣评分过九分,医疗间下最真实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四 一直想做的小冒险

想用一天时间: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看牙牙学语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地爬来爬去;观察那些青年们,他们是朝气蓬勃还是慵懒迷茫?采访一个中年人,听他们说生活中的乐事和牢骚;然后去墓地,看看那些曾经哭过笑过灵魂们的墓志铭,坐下来静静思考:我这一生,究竟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我要过怎样的生活?

不断修正确认自己的想法,然后勇敢地,坚定地去行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