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孩子的有没有发现,孩子对父母甚至祖父母小时候的事情很感兴趣?我家里两个孩子就经常会问:“妈妈,你小时候都看过哪些动画片?”我每次总是如数家珍地一个个给他们列出来:“《黑猫警长》《葫芦娃》《西游记》《九色鹿》......”孩子睁大了眼睛望着我:“哇,那么多!我们都没看过,你看的动画片是什么样子?”“嗯......这个什么样子,我还真不好描述。”我犯起了难。
自从上次儿子看了詹同老师的作品后,我就开始留意这位老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最近发现一本《猪八戒吃西瓜》,一看绘本的画面,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动画片的纸质版本吗!仔细再看这本书,取得的成就真是不得了:原来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时候,因为受《西游记》影片的影响,许多作家和美术家前仆后继地参与到相关题材的创作中来,一下子衍生出众多“猪八戒”题材的作品,“吃西瓜”的版本就不下几十种。但詹同老师和包蕾老师合力打磨的这本《猪八戒吃西瓜》却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拿下1980年全国少儿读物美术作品一等奖,还在事隔30年后的2010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读物。
詹同老师是中国著名的漫画家,并在1994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授予“中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包蕾老师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三个和尚》《小熊请客》《金色的海螺》等都是他的创作。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部既能代表中国动画风格又能代表中国文学经典的绘本吧。
首先,故事的绘画风格采用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典型的中国风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了孩子。中国剪纸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出现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民间彩灯花饰、扇面纹饰、刺绣花样等均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加工而成,且更多的人还将剪纸作为家居装饰物,用以美化家居,比如窗花,这个习惯和风俗直到现代依然保存。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剪纸”更是被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绘本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剪纸艺术搬入书中,无疑对孩子了解中国文化,建立中国审美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其次,故事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创作基础,是孩子阅读人生路的优秀启蒙。冰心奶奶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籍也分优劣,儿童绘本作为阅读的起点,在选择上更加重要。经典,一定是其中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包蕾老师文书的《猪八戒吃西瓜》语言精炼、故事情节丰富有趣、主题明确,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一本好的儿童绘本一定是要符合儿童的阅读水平和方便孩子理解的,也就是说要“童话童说”,让孩子读得懂、读得愉悦。这本故事中没有冗长的语句;语句生动活泼,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事情节更是妙趣横生。让孩子读完后很快就能抓住猪八戒好吃懒做、意志力不坚定的性格特征,并自己得出是非判断而有所获。
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现在就让我们在这本中国经典动画绘本《猪八戒吃西瓜》中领略中国传统艺术、文学所结下的伟大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