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课间操,接到督学听我课的消息,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做准备,该讲《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第一课时了,本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第八回改写的。在这节课中,有过纠结,有过思考,更多的是成长。
导入纠结:究竟是质疑课题导入好?还是从介绍小说的特点导入?一时之间难以取舍。思来想去,《林冲棒打洪教头》是小学阶段的教材编排第一篇小说,课标中明确指出:应该竖立学生体裁的意识,明白不同体裁之间的区别。基于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目的,最终决定从小说特点,三要素进行新授课的导入。并以小说的三要素和情节的四部分为主线提纲挈领,讲授本课。
层次纠结:《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究竟是该划分为三部分还是四部分呢?教学参考书上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三部分。这篇课文可不可以分为四部分呢?经过仔细地研读课文,我认为是可以的,高潮和结局可以分为两部分,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仍然没有百分百分的把握,课堂不能存在知识性错误,于是咨询了张老师,张老师通过查阅资料肯定了我的想法。小语界的名师孙双金老师讲授本课时就是把课文划分为四部分。
环节纠结:我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导入新课。通过预习了解人物,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读明白课文的情节,写作的顺序。环境这部分要不要?如果去掉课堂显得不完整,但是《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环境描写只有一句“月亮已经上来,照的厅堂外面如同白昼。”这处环境描写点明了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时间和地点。并没有反映人物的内心的心理活动。思来想去为了一课的完整性,我设计这样的学习环节“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通过今天的课堂效果来看,作用不太明显,因为时间关系这一环节处理过于仓促。这也让我积累一个课堂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使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学有所得。
思考:一节课结束了,我觉得这一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值得肯定的,课堂很扎实,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读的形式是多样,通过指导朗读学生读的有层次,有提升。在课堂上理解词语的方式很多,联系上下文理解“依草附木,措手不及”,看插图理解“枪棒,木枷”,有些生僻字则是查找资料交流理解“押解,搭配”,近反义词理解“推辞,理睬”,做动作理解“躬身施礼,踉跄,把火烧天,拨草寻蛇”,联系生活理解“上首”,有些词语是需要老师讲解理解如“80万禁军教头”,这些环节的设计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参与性。
经过反思,如果我把检测预习环节的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放到课堂结束时,更合理些,学生能够根据板书进行概,效果会更好。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比较生硬,不自然,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斟酌语言,特别是环节之间的衔接。
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再次感谢张敏老师给予对我的帮助,感谢赵校长和崔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