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银朋友圈训练营+迪雅+第一次作业+个人定位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对于个人定位,其实我并没有像很多人那样,那么纠结。


阿尔·里斯、杰克·特劳特所作的经典书籍《定位》说:


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从这句话中, 我梳理出了“以终为始定位法”。


定位,不是让我们去创造新的事物,可是去寻找别人眼中的认知。


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别人眼中的认知”这个终为寻找我们的定位了。


在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问:“要怎么知道别人眼中的认知啊?要去问别人吗?”


在这里,我就想推荐一个非常实用的小技巧:混社群,看别人的自我介绍。


可以报各种学习训练营、各种会员社群、各种资源互换社群。


在这里,希望提醒大家一句:免费才是最贵的。


所以要混社群,我们也要混那些付费的。


在这些付费社群里,进群的时候,一般都会让你做自我介绍。


在做自我介绍时,除了基本的信息,比如微信名、坐标、经验等,还有两个很重要的选项:


我能够提供什么资源?

我希望链接什么资源?


那么从“我希望链接什么资源”这个选项里,就可以看出“别人眼中的认知”了。


因为大家混社群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去链接吧。


2018年1月,我加入了“价值变现研习社”,一进群,大家都在做自我介绍。


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不约而同的共通点:原来大家都需要社群运营人员啊。


我记得,当时的应该有60%的社员在自我介绍中提到,想要链接的资源是:社群运营人员。而且平时在聊天的时候,也会提到:好的社群人员很难招啊。


我当时就心想:大家的需求这么大,那如果我能够在社群运营这个领域里做出一些成就的话,那么大家都要去链接我了啊。


过完年后,我参加了“课程孵化训练营”,从这个训练营里,我就主动去申请当一个运营官——作业点评官,在“全能妈妈训练营”中也申请成为了一个精化官。


当时的我,还是社群运营小白一枚。在我过去的工作经验中,很少接触互联网领域。我是在传统领域里默默地耕耘了10年。那时候,我手机上的微信群,基本都是:亲戚群、同学群、公司群、项目群、小区妈妈群、吃货群等,一个学习社群都没有。再加上我不喜欢混社群,所以除了必要的露面,我基本不冒泡。


可以说,我后来的发展,就离不开这两次选择。


5月份受研习社主理人宿蝶的邀请成为5月运营团团长,运营了一个300多人的付费社群,6月链接了达因,帮助她运营3个北美职场群,还获得了一个帮助2万粉丝微商运营训练营的机会。


6月份,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参加了Emma老师和春老师的社群运营训练营,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运营知识。


后来的发展路径和机会,都是与社群运营分不开的。


在过去半年时间的深沉,再加上我有10年的销售管理经验,所以今年1月份,我调整了一下我的标签:从社群运营达人到社群营销规划师。


所以接下来,我会有一年的时候,来把这个标签好好沉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