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感触颇深。“核心素养”一词在几年前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这几年里提的尤其热。但是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限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今读了余老师这本书,才大概理解了我们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到底重在培养学生的什么素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许多学生可能学习方面值得肯定,但是可能在社会参与,责任担当,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方面有所欠缺。当今社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我想可能哪一个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许多孩子在家庭里“小少爷”、“小公主”说一不二,家长过度溺爱,在学校不尊重同学老师,以自我为中心,老师不敢管,在社会上缺乏责任担当,过激行为没人管,久而久之,这样下去可想孩子们形成了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恐怕将会是我们社会的悲哀。那我们该怎么办,做些什么?我想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的核心素养教育从小抓起。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明是非,知真理!
余老师这本书从各个方面给我们解释了核心素养。让我明白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在现有体制下,家长和老师往往追求分数,而以牺牲了儿童的健康、幸福、品行为代价来换取了所谓的高分。最终造成了对人性的扼杀。当孩子走向社会,可能存在这方面那方面的欠缺,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就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也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老师只有尊重和鼓励这些差异,才能让其健康发展,才能让他们变成有价值、有意义的人。但是现实中,我们课堂上老师往往声嘶力竭,可不少学生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我们老师眼中只有学科教学任务和成绩,缺丢掉了活生生的人。记得有好多新闻报道过孩子上大学了,需要家长陪读,原因是孩子生活不能自立,那试问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又能为社会做什么,许多学生只会做题,应付老师,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如何解决了。许多学历越高,毕业学校的名气越大的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只会纸上谈兵,那试问这样的“人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吗?有的学生智商很高,情商确不怎么样,与同事间关系不融洽,与领导间敌对心理很重,那这样的“人才”似乎也不怎么受欢迎,所以我们教师的意义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做好人。那就要求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课堂上学科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把生活道理贯穿在学科知识中,渗透在课堂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而且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从观念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且战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