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好像昨天我们还徘徊的走廊忽然抽离,飞速从一个节点抵达另一个节点,去面对一些议题。事实上确实处于对于自己年龄认知过于模糊的阶段,外界声音太多以至于到某个时候才意识到其实被称誉许久的理性的另一面代表着某种程度上对内心声音的忽视。姐姐说不要急于否定独特性是累积云云,一方面认识到这种熟悉的叙事再次出现却已经有了距离——或许在心底是认可这种抽离带来观察上更加的清醒,但另一方面也带来认同的无措。理论的世界很容易决断出对错,现实却似乎不断告诉你都可以非线性和不要评判。有时候觉得随着大众的路子走或许依旧可以在降低试错成本的情况下追寻一些琐碎而独特的意义,有时候又觉得路径对个体的影响远大于个体本身,怀疑对于个体能动性的过分夸大,有时候在想倘若可以自成意义体系或者彻底不进入评判的体系那就可彻底躺平。衣食自给,更多尝试和留连。她说你在否定之前多问一句为什么不呢,这是一个好办法。还挺感谢遇到文卿老师,他是真正把学术贯彻到生活的。
事实上是在一些变动大的年月许多故事都显得过于抓马,分分合合是是非非,封校工作或者其它。平静在某个时候被迫被打破。过着朋友圈里全国各地的日子,似乎评价体系比以往都要涣散,但在这个节点上却无可避免地感觉到它比以往要更加真实地存在着。话语霸权、体系、叙事结构这些抽象的语汇在淬炼中变得清晰。为了避免过多的内耗代入和对于意义的线性解读而远离、消解、审视意义,或许某一天还是会奔赴意义而——构建庸常之外的平行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