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
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对苦难祖
国的抒怀之作。1942年,戴望舒被
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受尽折磨,
坚贞不屈的意志促使他在极为艰苦
的环境下创作出这首诗歌,全诗不
仅写实,还是一种意象,诗歌一方
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
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
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
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
地,发出深情赞美。
诗歌开头写“我用残损的手掌,摸
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用残损的
手掌喻指自己在狱中的惨痛遭
遇,“广大的土地”喻指正饱受日本
军阀侵略的祖国,“这一角已变成
灰烬,那一角只剩血和泥”只短短
两句就描绘出祖国大地残缺不全、
人民痛苦生活的图景。我认为全诗
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写作手
法,诗人回忆以往繁花如锦幛的家
乡、绿水江南,可现如今只有南海
的苦水、和沾满血和灰的江山。
可是,在这沾满血和灰的江山中,
还有一角,辽远地、完整地一角,
那里有温暖、明朗、坚固,那里是
欣欣向荣的解放区。在诗人漫长的
摸索中,终于找到了那辽远的一
角,将爱和一切希望运于手掌,轻
抚、轻抚。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将解放区喻为恋人的柔发,婴
孩手中乳,是呀,诗人对解放区爱
得深情,仿若对恋人、婴孩的爱,
又高与它。这种爱是对祖国的爱,
是纯粹的、澎湃的、坚贞的爱国
情。
结尾将全诗推向高潮,“因为只有
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
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那里
是永恒的中国,一句话高度肯定了
解放区的未来。诗人坚信,只有在
解放区,才会有太阳、有春,能够
驱逐黑暗、带来苏生。同时也鲜明
地表现出诗人的立场,即为共产事
业奋斗。诗人坚信,现在正饱受蹂
躏的祖国,一定会迎来光明,日本
军阀定会被无条件驱逐出去。
读完这首诗,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戴
望舒强烈的爱国情,恰逢纪念南京
大屠杀八十周年的日子,我读了这
首小诗,一遍又一遍,感叹祖国的
沧桑历史。在这里,我只想说勿忘
国耻!珍惜我们生活的和平时代,
同时也应坚信,这是永恒的中国。
虽然有时我们会对祖国发发牢骚,
也许我们的祖国并不如我们想的那
么完美,但事实是她在一天天成
长。每一天有24个小时,一小时由
60分钟组成,当我们正在休闲地享
受午后阳光时,在那些战乱区又有
许多鲜活的生命消逝了;当我们正
在为晚饭吃西餐还是中餐而烦恼
时,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却在饥饿
中挣扎。每当看到因战乱而流离
失所难民时,我都会分外感慨,感
叹祖国的安定,我才能够做快乐的
女生,不用为躲避战争而四处逃
窜,可以走过山山水水,去看云卷
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