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时,因为工作缘由去了一趟智利,虽说去到国外要多体验当地美食,但是久了总免不了怀乡一番,想吃点中餐。在美国呆着时没怎么机会主动了解中餐馆,却想起当时跟不少智利华人聊起的那些关于中餐馆的故事。
90年代一周新开一家中餐馆
作为南美洲第一个跟中国建交的国家,智利在1970年跟中国建交。但更早之前,智利的土地已经有国人的身影。
1860年,数以万计的太平天国军余部便远渡美洲。1866年,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发生争夺领土和硝石的战争,当时在属于秘鲁的伊基克市的华工们,与智利军方里应外合,一起攻取了伊基克市。从此,该市归属了智利,华工们也摆脱了“做苦力”的苦运。
时至今日,伊基克仍是智利华人第二多的城市。
当年的华工从开采硝石逐渐转为做杂货、餐饮,再到南迁至首都,基本靠这两个行业生存。
19世纪30年代,第一个中国餐馆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成立,名为“东方餐馆”。
当地侨领H先生告诉我,在30年代之前,纯粹的中餐并不多被智利当地人接受。直到60、70年代去美国取经、改良后,迎合当地人的口味,中餐才开始慢慢火起来。80年代中到95年之前,中餐可谓是非常红火,火到什么程度?H先生说,火到可谓每个星期都有一个新餐馆开张。
根据2005年智利政府饮食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中餐在圣地亚哥当地饮食界的比例为27%。如今,尽管中餐面临不少竞争,比如秘鲁餐,发展并不迅速,但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中餐馆仍超过1000家。
打工2-3年自己做老板
当一个老侨落地生根,赚钱回乡盖楼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被吸引过去。据说,广东有一个乡,从仅有2人在智利,到后来全村80%的人都来到了智利。
初来乍到的华人在餐厅打工后,多少有点积蓄时就愿意自己做生意当老板。用H先生的话说,大部分人可以2—3年从打工仔到老板。
如今已开了多家餐馆的W先生,也是从餐馆厨工做起的。1990年的他带了打工多年积攒的1000元美金在身上,经过近40个小时的船程,从东京到旧金山,从旧金山到里约,最后漂洋过海来到智利。在他看来,昂贵的单程票,意味着“可能再也无法回去了”。
W先生一进厨房打工就打了6年,边打工边学习日常的西班牙语。直到攒够了一定的积蓄,就开起了自己的餐馆。
说起那个年代的人出来打工时的场景,W先生还记忆深刻。“一般只带两套衣服,一套冷一套热,连多一双鞋子都没。”因为常年打工在外,家里的孩子妻子无法过来,W先生的第一个孩子83年出生,但直到1999年才跟妻子孩子团聚,这一去就是8、9年。
最让我暖心的还是W先生跟员工的故事。在W先生的餐馆里有一位71岁的老员工,非常温和,跟W先生热闹、开朗形成鲜明对比。原来,这位老员工曾是一位大学教师,从60岁起来到W的餐厅工作。虽然并不知道老人家为何高龄还工作,但看起来老人家精神非常不错。
老人家在替W先生工作到第4年的时候,因上班交通不便,便辞职离开了。不料,一段时间后,老人家到另一家新的中餐馆面试被录取。由于店名、店址、装潢完全不同,当时被另一个股东雇佣的老人家并未想到这是W先生的另一间餐馆。但当见到老板的那一刻,那种“特别的亲切感”就回来了。
就这样,老人家一直替W先生工作,今年已是第11年。
红酒与樱桃
如果说,这些老一辈的华人从厨工、餐馆打工出发,到如今成为餐馆老板的轨迹是普遍的话,青壮年的华人已经不再满足这类生意了。
还未前往智利之前,一说到智利的第一印象就是红酒跟樱桃。虽然没有赶上吃樱桃的季节(一般是年底11-12月),但用J先生的话说,这两者性价比很高,甚至一点都不输澳洲和加拿大。所以二者已是智利非常有名的出口商品。
智利樱桃进入中国是从2007年开始的,至今已经快10年,2011年起,智利樱桃的中国进口关税降为0%,所以不少超级市场上都能看见智利樱桃的身影。
J先生就是从事红酒、樱桃等出口生意的华人。在他看来,当地政府的公共服务很透明,创立公司通过律师即可。社会制度比较规范,社会营商环境较好。随着中国成为智利最大的进口国,华人做进出口贸易的就更多了。
受到J先生朋友的邀请,很兴奋地去到真正的酒庄和葡萄园一探究竟。跟酒庄老板交流,吃到了现烤的羊排,品着酒庄自产的红酒,实在是工作之余的一大放松。
最后想以智利诗人聂鲁达的几句诗作结,虽然有几句是写给中国的,有些是写给爱人的,但于我而言,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家,走进它,了解它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劳作收获,实在是一段让人感激、难忘的经历。
大地打点好它黄色的礼物,
我们的手拂过一个遥远的国度。
拂过地理的长发。
越过重洋的阻隔,
我们希望听到你土地上的风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