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下,孩子们的成绩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心。孩子考好了,母慈子孝,考差了,鸡飞狗跳。学习,不再是孩子个人的事,已演变成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
你是不是很好奇——同样是一个老师教的,为什么他们是学霸,自家孩子只能在中游浮动,甚至是垫底?
其实啊!学习不仅需要努力,还要得其要领,因为方法选对了,努力便会事半功倍。
学霸和尖子生虽然每个人风格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养成扎实的预习和复习习惯。
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常把“预习”和“复习”挂嘴边,但真正掌握了正确预习和复习方法的同学,却并不多。
对于预习,一些同学甚至认为没有任何必要和附加值,他们觉得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成作业就足够了,完全不必提前了解上课内容。还有的同学即使知道预习有用,却因为偷懒而从不付诸行动,也就无法获得预习带来的各种益处。
有效预习,是成绩进步的起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意思是: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准备,就容易成功,反之,容易失败。
⒈预习的目的
促进旧知识内化
预习是对前一课知识的延续,所以预习的第一要务是温习和巩固旧知识,扫盲点,排疑点,才不至于对新知识一头雾水。
与新知识“混个脸熟”
预习可以暂时“不求甚解”,熟悉新知识点的脉络就可以了,不然老师就“失业”了~
发现最难知识点
预习新课时一定会发现最难知识点,做好记录,带着疑问上课,能更有效的接受老师讲解的内容。
耶鲁、哈佛大学的学霸——李柘远从小就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在他的学习生涯从未放弃过预习,即使高中毕业后,来到异国他乡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耶鲁大学,他也没有把预习习惯丢掉。
这份执着、踏实的上进心,让他在大一学年的课程拿到全A,获得GPA满分4.0。
⒉预习的方法
预习前极速复习
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回顾知识的世界占总预习时间的1/4。(比如计划预习20分钟,就先抽出五分钟左右来看一遍前面的核心内容。)
抽象+具象必混搭
在学理科时,同学们第一眼看到陌生的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定律时,为防止被抽象公式搞晕,需要将具体例题带入到抽象的公式中,降低理解难度。
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可以将抽象的语法时态带到某个具体例句中配合起来读,就容易不少。
动笔之后再听课
将预习中已经弄懂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标记出来(比如用颜色不同的笔标注),从而听课时有侧重点。
配备一个“预习问题本”效果会更好。
⒊预习的注意点
预习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要确保充裕时间留给复习、写作业等其他重要环节。我建议在高效无干扰的状态下,预习15~30分钟即可。
限制预习时长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我们的日常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如果预习占有的时间过多,我们用于完成当日作业和其他学习任务的时间必将被压缩,甚至熬到深夜还可能没法收尾,导致身心俱疲,影响更长期的学习状态。
二是预习毕竟不是“深度学习”,完全无须面面俱到,自学不力反而容易带来挫败感。
科学复习,夯实完整知识体系
预习和复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是热身,另一个是反刍。
复习的好处,想必人人都知道:“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但是复习真的只是为了帮我们在考试中多拿几分那么简单吗?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复习可以帮我们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曾说:“知识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强有力的知识体系”
将许多孤立片面、凌乱无序的知识个体串联起来,融会贯通,彻底理解,逐步完成知识的系统化。
其次,定时高效的复习能帮助我们查缺补漏,及时清除知识盲点。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遗忘曲线理论:刚记住的内容,在一小时后平均只保留44%不被遗忘,过两天之后,这个比例都会下降到28%。
可以说“记了就忘”是人类普遍规律,即便是记忆天才也不可能永远过目不忘。
温书,不该是考前爆肝熬通宵,而应该是一项平时日里持续学习的活动。
每天放学离校前进行一次小复习,拿出课堂笔记快速回顾笔记要点,“自问自答”,利用康奈尔笔记法复习,方法我已经在这篇文章说过康奈尔笔记法。
将复习拆分为小复习(日常复习)、中复习(周复习)、大复习(月复习)、大考前复习4个阶段复习,随时查缺补漏,避免考前突击狼狈。
学习,远非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艰巨,只要掌握了好的方法,即使资质平凡,也能在学习中获得丰收,突破自我局限。
拥有高效的学习方法,成为学霸,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务。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