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困难与机遇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化困难为机遇,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这一论断对于党员干部推进事业发展、历练能力本领具有尤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困难是一道坎,也是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它既可能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也可能是推动我们创新发展的垫脚石。本世纪初,浙江面临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出现“成长的烦恼”,但浙江并未被困难吓倒,而是视困难为考验,把挑战当机遇,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等举措,实现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将发展的难点转化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突破点。
把困难变机遇,需要党员干部具备事不避难、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面对困难,“大势如此”的宿命论和“一个人努力没用”的消极思维要不得。近年来,美国在科技领域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华为等高科技企业遭遇全方位“围堵”,但我们不信邪、不怕压,把“卡脖子”清单作为攻关清单,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打开了事业发展新天地。
调查研究是把困难变机遇的重要方法。坐而论道、闭门造车找不到化困难为机遇的好办法,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准确把握困难的本质和关键,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基层的意见和需求,体现着工作中最需发力攻坚的方向;群众探索出的新路子,蕴含着可提炼总结并推广的好做法。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遇。
创新是把困难变机遇的关键驱动力。首钢老厂区在全面停止钢铁冶炼业务后,针对工业遗产进行绿色改造,依托冬奥会机遇实现功能性改造和空间更新,从“工业锈带”转型为消费新地标和科幻新乐园,成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范。这启示我们,只有以创新思维和改革举措打破常规、闯出新路,才能从困难中看到机遇的曙光,实现转危为安、化危为机。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困难挑战不可避免,但只要我们以辩证思维把握困难和机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将困难转化为机遇,在风雨洗礼中不断发展壮大,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