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禅是一枝花(三)

中国人的囊括天地的想法,不是说天地小,而是说人的气概大。如果天地是小的,你虽比天地更大亦何足道。天地大,气概大,这才成得诗。

如何才能叫气概大?最大的莫过于帝王之志了吧。

帝王之志,并非简单地说是个皇帝就一定有,这东西还是在开国或中兴之主身上容易找些。

譬如刘秀

蔡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光武戏曰:“何用非知仆也?”满堂哄笑。

一介布衣刘秀说,何用非知仆也,怎么知道不是我呢。

他到底哪里来的自信,觉得自己比同名同姓的国师公更有希望登上皇帝宝座呢?

还有朱元璋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也不知是他四处流浪,还是从伍行军时候作的诗,但看他天为帐幕地为毡,想来还是一个小喽啰。但就是这个小喽啰,生出了脚踏社稷、破碎山河的气概。

怪乎!历史怎的如此相似,这些从微末中走出的人,一个个竟都敢指着天下共主说出,“大丈夫生当如是”、“彼可取而代之”。

也确实,从草莽之间走出来,推翻整个天下的,不得不叫人承认他的气概大。

再说另一些人,如杨广三征高句丽,开凿大运河,到如今还是褒贬不一,争论不休。还有崇祯皇帝,都已经君王死社稷了,也不消再多说。

这些人挽狂澜扶社稷的帝王之志是不用怀疑的,究竟时也命也,还是气力不济,反正到头来是输了江山了。

可见一个人的气概还是要一些别的东西来支撑的。空有帝王之志,反倒成了一剂毒药。

至于普通人,没有大气概,那就去登高吧。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是有道理的。

到了山巅上,天地小了,人的气概自然就出来了。

想到这里又不得不提,中国人向来认为人可以很大,胸怀、志向,皆能包容天地。既然人能比天地大,那当然应该探索自身,而非外面的小天地。故而千年传承便是注重内在,首要修身。

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向外探索,从大航海时代到工业时代无不是为了更广阔的天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气温适宜的秋天,学校组织一场秋游。 这时的田野,草未衰,果已熟。 真喜欢看你们这纯真的笑脸啊, 笑得真诚甜美,笑得...
    simba妈妈阅读 310评论 0 2
  • 关于深入思考问题,意识到做的不够,怎么做才能深入思考,看到问题的本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在学曼陀罗绘画时,看到别人...
    Marie66阅读 207评论 1 1
  • 半面示人, 半面存己, 半面美人, 一半光鲜, 一半褴褛。 PS:我是,真· 手残
    卷卷卷卷云阅读 361评论 3 1
  • 2016年11月13日,星期日,入夜女儿和先生陆续进入梦乡,我忙里偷闲安装了简书APP。对于简书,自己不是初次接触...
    田园成长阅读 205评论 2 2
  • 以前自己一直是一个很懒惰的人,有力气尽量不使,能干的活儿尽量不干,好像做事只做自己能力范围的三分之一便觉得够了。内...
    苏若然阅读 74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