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前世1000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一次有缘相见。
——题记
这是一座湮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的古城。如果不是某天偶然邂逅,我还不知道家乡竟有这样一座古城存在。
邂逅古城
见到它时,恰逢晨曦放亮。在微微绽放的光芒中,它是这般的寂寥与静默。绕着狭长的小道,我沿着城墙漫步于它的身旁,竟有些许莫名的羞涩。徘徊许久,不忍离去。我想,我是恋上这座古城了。
没有长城的蜿蜒曲折,也没有故宫的红墙绿瓦,更没有颐和园的富丽堂皇,它只是一座大约只有半个球场大的用石头砌成的小城。高而结实的城墙,满目斑驳的墙体中夹杂着白白的贝壳碎片,苔藓悄悄地爬上城墙上头,染满了绿意。墙基裸露着,现出块块棱角分明的石砖,镌刻着岁月的痕迹。石缝中钻出丛丛杂草,随着徐徐的晨风轻轻地晃动着,散发出幽深莫测而又别具一格的古朴风貌。古城里想必装满了五颜六色,那绿色随着横斜逸出的虬枝从高大的城墙溢了出来。偶尔城中还奔出声声清脆的鸟鸣声,打破这座古老城池的静谧与清幽。
漫步其中,我竟有了一见倾心的情愫。我甚至忍不住好奇:这是一座怎样的城池?
古城古事
在祖母孜孜不倦的口中,我小心翼翼地撩开它的面纱——
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城,名叫达濠古城,建于康熙年间,是现在全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袖珍古城——绕着城墙走一圈,只需要15分钟。在家乡,老人们常说:“喝杯工夫茶的时间你就能围着古城走一圈。”
清康熙年间,为防御明朝余党和海盗的骚扰,两广总督杨琳上奏朝廷,请准在达濠沿海构筑城墙。时任此地的地方官许颖觉得在此地建城廓不妥,既不方便出海劳作的渔民出入,而且以渔盐为业的居民生活极其贫困,温饱且难,更无财产遭劫之虑,大兴土木建造城墙,实属劳民伤财,但不筑城又难以向朝廷交代。于是,许颖想出了个应对的办法,建成这座袖珍的小城,又根据达濠鱼岛附近的环境,利用剩下的材料修建了一条大约20多里的长堤,使当地居民免受了潮水之灾。纸是包不住火的。后来,许颖欺君妄上的行为被觉察了。他自知罪责难赦,遂自缢而终。
许颖就这样离开了。然而,他为官一任,为民—方的风范却倍受达濠人的赞赏与崇敬。为纪念许颖,达濠人在城南修建了“许公祠”,供百姓拜谒,香火鼎盛,延绵至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朴实的达濠人就这样守着这座古城,生活着……
再访古城
听罢这座古城的前世之事,我情不自禁回眸,再次徒步到那狭长小道,与它相视一笑。
扶着粗糙的城墙,摩挲着它的每一块棱角分明的砖,每一抹夹杂着白色贝壳的沙砾,侧耳着倾听城中鸟儿的清鸣,翘首凝视着那流淌着的绿色。就在这样的静寂中,这座鲜为人知的古城无言地诉说着它曾经的沧桑岁月。它是这样的平凡,因它的朴实无华,因它的鲜为人知;它却又是这样的的特殊,因它承载着这里世世代代达濠人沉甸甸的历史,因它目睹着这里曾经的沧桑与风雨。遥想当年,它曾面朝大海,笑看千帆过尽,目视着朴实的渔民伴着潮汕歌谣辛勤劳作;遥想当年,海盗和倭寇的扬袖而去,红艳的夕阳里,古城旁一片鲜血;遥想当年,侵略日军的铁蹄在这里践踏着人民的皑皑白骨;遥想当年,解放的号角在这里吹响,人民含着眼泪幸福地庆祝胜利……这一切的一切,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比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
“澳岛潮汐,说不完喋血鏖战。古城残堞,几闻战鼓咚咚”。倾听它的前世,凝视它的今生,抚摸着它累累的伤痕与饱经风霜的脸孔,心没有点滴疼痛,有的是满满的骄傲和自豪,还有依恋。
离开古城,不自觉地走到了城外的“苏州街”。曾经的行人如织,曾经的比肩继踵,都以陨殁在消失中,只剩残破的老屋,摇摇欲坠的窗户,还有古朴的原生气息。至今,家乡还有着这样的流传——“古遗旧街宽丈余,每逢佳节拥满埠;携蓝肩挑路路阻,桥石穿凹问鱼丸”。鱼丸,是人们为庆祝打败倭寇而做的食物,如今名声不胫而走,成为达濠的名片。有人曾戏谑道:如果苏东坡来到达濠,一定会说“日啖鱼丸三百颗,不辞长作达濠人”。如今古老的城郭渐渐湮没在高楼大厦之中,曾经的光彩也逐渐暗淡。而古朴勤劳的达濠人依然常聚集在古城之外,哼唱着潮剧,喝着功夫茶,抽着烟,谈论着打渔的收获,就这样守候着他们的古城,守候着他们的幸福生活……
背上行囊,我只身来到南国的五羊之城,开始新的求学之旅。忙碌之余,时常想念那座古城,想念它的古朴,想念它的印记,想念那城里朴质的人,想念那鱼味十足的鱼丸,想念那浓浓的家的味道。我想,我真的恋上这座古城了。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