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月亮课程
中国的文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的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吟咏,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的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嫦娥、婵娟等等,近150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
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的魅力,受到诗人们的青睐?在月亮课程中,四年级的少年们一起解码月这一文化符号,探究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月亮?看月亮时会涌现出怎样的情感?月亮是如何塑造中国人的灵魂,影响中国文化?
我们的课程
三年级的24节气中,我们在诗歌中领略月圆月缺,看着初二的月亮,我们会吟诵《兰溪棹歌》“凉月如眉”,一弯新月犹如美丽的女子,深秋的傍晚“露似真珠月似弓”,我们会想起“玲珑望秋月”,草木未凋时,我们读出了杜牧对朋友的思念和调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秋之时我们和诗人王建一起“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这样的课程基础之上,在四年级我们又一次穿越千年,通过诗词和对话——不带评判,而是彼此聆听,去寻找关于月亮的奥秘……
一幅月下佼人图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第一个写月亮的诗人是哪一个?在这样的疑问中,我们回到了2700多年前,在《诗经》中寻找答案,第一个遥望月亮写下诗篇的人,在看到了什么?想些什么?
明亮皎洁的月光下,佼人如此娇美妩媚明亮,身姿娴雅绰约又迷人,牵动我深情纷乱的愁肠。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绘画的形式体现理解,将诗歌画面化。
月亮就这样从《诗经》中走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让人浮想那皎洁月光下的美丽女子,从此月亮代表了“思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符号。
一个望月怀远的有情人
诗人张九龄给我们讲了一个《望月怀远》的故事,课堂上我们还至本处,一起回到真实的发生处,去感受这个有情之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课堂上借助直抵诗歌核心的几个问题,孩子和诗歌、诗人展开充分的对话。
孩子们写下了这样的诗行,还原了那一晚辗转反侧的诗人:
(1)
海浪翻滚着,一直哗啦啦响。
就像你的呼唤,刺痛我心。
我徘徊着,思念占满了我的心。
灭了烛光,满室清辉。
月亮,都怪你惹出这相思。
我披上衣服走了出去。
露水已打湿了我的心啊!
(2)
海面如同镜子般平静。
思念的响声在我的脑海打转,
灭烛,月光洒满海面,
披衣坐涯边。
海面风平浪静,
露水在叶间滴落。
海面波涛汹涌,
我仿佛看到了家。
不如还寝佳期。
(3)
新的一轮明月己升起,
清晖闪耀。
我始终怨着月亮,
啊,这让我想起了你。
灭了烛光,
但还是想和你一起。
披上了衣服,
想和你一起望这一轮明月。
可你我不再相遇,
露水了我打湿的衣服,
我不能给你这闪耀的银花,
只能一起举头望明月。
我不能看见你,
但可以在梦里和你团圆
(3)
都怪这明月让我难眠,
久久相思。
明月啊!
你是那么的光洁。
让我把烛光熄灭,才能完全欣赏
你那洒进我心头的美丽,
直到那秋凉。
(4)
月的美
让人流连忘返。
全然不顾,
天空的泪水,
湿了衣襟。
睡吧,睡吧。
让月光照亮我的心。
期待
在梦中相见。
“望月怀远”也成为诗歌中永恒的主题,张九龄笔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高悬大海之上,让相隔千里的人们共同仰望,思念蔓延……
我们写下的不是我们自己,是张九龄那一刻的感受,我们借着“他”说着我们要说的话,那一刻我们忘了自己,仿佛又在诉说着自己。
(1)
夜明日升起,
千里赏婵娟。
月亮呀,你都那么地圆。
我却独身人,
长相思……
熄灭烛光,
思念洒彻我心。
去捉月亮.
却捉住了思念。
告终……
回寝,梦中可见思念之人 。
(2)
我想要把月光抓住,
可是明月不管怎样都是空虚,
就像你一样。
(3)
月亮是谁惹了你?
让我思念
借着月光,
我要和你聊到入眠
(4)
我怨这漫长的夜晚,
让我整夜想着你,
好想把月亮切成两半,
你一半,我一半。
(5)
夜怎么那么长!
长到无法装下我的思念。
我把祝福写在月亮上,
让它带给远方的亲人。
这深沉的思念,是中国人望月时都有的情思,这是高洁、宁静、余韵悠长的思念之情……历经千年,人们仍然对他赞颂有加,把细腻的情感又放在了宏阔的背景之下,这就是张九龄的伟大之处,亦是诗歌光彩动人之处。
一种旷达的人生境界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关于中秋的词不得不提这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月圆之夜的苏轼心情是怎样的?
生:他是难过的,忧愁的,对着月亮喝酒也是在借酒消愁。
生:他想去天上,可是他“恐”也是害怕的,害怕天上太高太冷太孤独。
生:所以他想要回到人间,人间虽然也孤独,但还可以和影子一起玩,也有机会可以见到弟弟。
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到底有没有恨?
(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许是孩子们忽然发现大诗人竟然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教室里立刻热闹了许多)
生:也许是他在安慰自己。
(另一个孩子脱口而出)
生:他一定是有恨的,所以才说不应该有恨,因为月亮偏偏在他和弟弟分开的时候这么圆这么亮。
师:那又为什么不直接写“恨”?
(课堂从热闹陷入了沉思,很快就有孩子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
生:诗人不是自己在安慰自己,而是月亮安慰了他,他看到了月亮也有阴晴圆缺。
生:他还想到了自己,月亮有阴晴圆缺就像人生一样都悲伤欢乐有分开也有团圆。
生:月亮此刻也像他的老师一样,不仅安慰还教会了他人生的道理。
师:苏轼的厉害之处,不仅仅是消愁,不仅仅是不恨,而在于最后这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名句何以千古?因为由个人的思念,转变成对普天下团圆的共同祝愿。
(那一刻,每个孩子们都能沉浸到诗歌之中,接着和孩子们聊到了政治失意被贬的苏轼在密州的生活,帮助百姓治理蝗灾、祈雨、捕盗,讲到了弟弟苏辙写给他的回信,看到了他的潇洒和旷达,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我!)
孩子们也在诗歌中和东坡相遇,那一刻我们读懂了这颗伟大的灵魂,用自己的诗行致敬这首《水调歌头》
(1)
此刻,
与月光对饮一杯酒,
不知天宫在何处?
现在是何时?
好想飞上仙宫快活一世,
但仙宫太冷。
那还是留下来吧!
我今夜辗转难眠。
借着月亮安慰自己,
连月亮都不会一直圆。
人的悲欢离合也是不能左右的。
愿我们都好,都快乐。
(2)
我要把酒杯举到青天之上,只这一问。
月,何时有?
飞到天上的宫阙,与神共舞。
好想乘风而去,又恐楼玉宇,
高处寒啊!
这月,打破了我的心,
却还想用银光照亮它。
你到底何时才能消气,让我不再思念。
人生就是这样,悲欢离合,
(3)
玉兔!
你可知道今夕是何时?
真想伴着清风,
到月亮上亲自问候你!
高处不胜寒啊!
玉免!
你能否让月先别洒到我的心上,
这让我彻夜无眠。
(4)
月亮我恨你
但
不应有恨
人不是永远能见到想见的人
离别是为了再次重逢
月亮也
有圆有缺
祝愿我们相见的时间长一点
如不能见面
那就同赏这一轮明月
(5)
这明月的光,让我心中有了怨恨,
这明的月光,这我心中有了思念,
这明月的光,让我眼角落下来思念。
一场温暖的中秋雅会
举办一场中秋雅会,点亮这轮明月。无论身处何地,月亮都以温柔光芒照耀我们,连接我们彼此心灵。它见证悲欢离合,承载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在这月光下,感受美好,珍惜当下。
九月的幸福是月亮给的,更是诗国的少年们赠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