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脱胎换骨的现场体验

从正式进班学习教练技术到现在,参加过三次M4。

对于团队来说,你是加法还是减法的存在

在拓思PCP史上,对于新生来说,M4模块一直像是迷一样的存在。若去问学长们各个模块讲些什么,除了M4,学长们基本会或多或少地讲一讲的,但凡是涉及到M4,大家都会三缄其口,最多说:你去了就知道了......

迷之向望

第一次参加M4模块,是跟着18期的学长们一起的,参加了半程,因为有一部分是当期班级专属内容。半程下来结束后,实话说--自己是懵懵懂懂的,对于深层次没有太多琢磨,只觉得玩得开心,认识了更多18期伙伴们;但作为当时是以讲师和顾问身份进入课程的我,倒是从这个身份上有不少的收获;

认识伙伴快乐多

作为个人(这里不讲学员,因为那段时间没有把自己放在学员的位置上)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的一些模式,对于框架、标准、原则和纪律的无条件的服从和关注,换句话就说不够灵活,不够变通,不够争取......。

没有规矩能行吗?

就像在团队工作中,为什么许多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人,即使做出斐然的成绩,也不容易被看到、被关注,也不太容易得到升职加薪的机会。

酒香也怕巷子深

人生中则自愿给自己加上了一层透明外罩,没有特殊情况,绝不会越雷池一步,甚至还会沾沾自喜于自己原则性强,或自诩于自律。意识到这一点后,则有了后续针对性地去做觉察去突破,刻意练习让自己有所成长。

自我设限

第二次参加M4模块,则是与自己当期的同学一起的,那是在疫情期间,距离上一次课已经有小半年的时间了。

当时的自己是有些抽离与兴奋的。兴奋是因为终于等到了揭开M4神秘面纱的时刻,可以一探究竟了。前半程里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吴导的话:"我对你是有更高期待的”。当时像是说给某一同学听的,但回味下来是说给我们每一个人听的。

思考与体味

后半程因我经历过,所以受到了特殊“照顾”,这也是让我抽离的原因之一,这一次我发现了自己模式上的变化,在思维层次更愿意去尝试去冒险,行为上也这样去做了。当然也体验到了以前鲜少遇到过的“风险”,但当时的自己并不后悔,觉得很值得很有意义。即使现在回头去看依然很值得,在这个VUCA年代,风险无处不在,没有一定冒险精神也是不行的。

机会不是随便给你的

第三次参加M4模块,是作为教练团一员,给自己挑选了一个自以为有趣好玩儿的任务,虽然结果并非如此(因为我觉得机会太少,没玩儿够)。这一次作为旁观者、作为配角时,让我觉得收获是三次之中最大的。

现实需要脑洞大开

或许是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角色,有了更多维度的视角和空间,因此也有了不同层次的体验。这一次我体验到了浓缩人生,看到了人生中的生死别离,悲欢离合,血与泪的赞歌,身与心的合一,柔与刚的并济,小我与大我的博弈,压力下本能的欲望和恐惧驱动...同步也有了很深的代入感和同理心。

重生总让人有些不同

复盘时听到有学员质疑复盘案例的有效性,觉得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不禁哑然失笑,多像以前的自己-陷在自我的泥坑里,如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坐井观天

课后有小伙伴来问我复盘案例的好与坏,我答复:没有好与坏,只有自己是否有收获。

关于这次的个案,看似在讲某个人的,实则是要看回自己的:

看自己有否也存在这些/这类问题?

是如何产生?

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模式?

是由什么样的信念或价值观支撑的?

自我发现

关于这次的企案,已经不仅仅是个人层面或团队层面,而是到了组织的层面,解构时是从屋顶向里看的视角。这是一片唯有到达一定高度才能领略的美景,因此有学员感觉不到其价值,也很正常。就好像旅游从未到达过的土地,没到过也可以先看图片,去想像那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桃源”呢?

上帝视角

看着学员群里教练群里大家的沸腾,感受着自己的感受,真的有一种脱胎换骨的体验。

tomorrow is a brand new day.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