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女娲造人。
大地苍莽,始母神女娲娘娘临水而立。她仿照水中自己的模样,掘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捏成了娃娃一般的小东西。一放到地面上,小东西就活了起来,能说会走,灵性十足。
女娲给那可爱的小家伙取名叫做“人”。
说起玩水和玩沙的事情,我便想到了这个神话。有人认为,“抟黄土作人”是人类文化史上制陶技术的发明在神话中的投影。
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则神话是一个隐喻——水和沙(泥土)是人类心灵的载体。在水和沙的包裹中,人的心灵得以孵化。
儿童总是天然地喜爱玩水和玩沙。水和沙子滋养着,也抚慰着孩子们的心,是大自然赐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成人也乐意玩沙。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写到:“在海边,大人踩在沙上,用这样的方法亲近自然,满足人那原始而永不会放弃、也不能放弃的心理需求。”
我有幸在乔乔很小的时候,阅读了孙瑞雪老师的著作。受到《沙和孩子们的成长》一文的启发,在乔乔后来的成长里,我总是寻找合适的机会,甚至创造机会给乔乔提供一个能够安全玩水和玩沙的环境。
去年5月份,南边的城市已经十分炎热。1岁7个月的乔乔每天早上醒来,最迫切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一个板凳搬进卫生间,挨近洗手池放好,一脚踩上去打开水龙头玩水。
他的动作实在太麻利了,在我稍不注意的时候一气呵成。我常常需要重新把他抱出来,穿好防水围裙和洞洞鞋,再把他放回去。
乔乔一点儿也不喜欢防水围裙,虽然我看不出围裙到底哪里妨碍他了。
玩水势必会弄湿衣服。连续十几二十分钟罩在湿哒哒的衣服里,不感冒才怪。
穿上防水围裙便可无后顾之忧。乔乔为了能够顺利玩水,即便不喜欢围裙,也只好忍下来了。
他一会儿将龙头水开大,一会儿又将它关小;一会儿把排水口堵上,一会儿又把活塞拉开。我就静静站在门口看着他,只要他不是得意忘形将从板凳上摔下来,别的我不管。
玩水用的小桶、瓶罐之类的工具跟毛巾一起并排挂在墙上。乔乔当然不会忘了叫我把“工具”取下来。
他要拿瓶子一点一点往小桶里装水,看什么时候漫出来变成瀑布;给一堆塑料公仔泡在水池里搓澡;从板凳下来,提了接满水的小桶,一路洋洋洒洒走去马桶那里灌水。一轮又一轮,马桶就是满不起来。
一直玩到外婆喊去吃早饭啦,才磨磨蹭蹭从卫生间出来。
摸水摸太久,手指头的皮肤都发白起皱了,整个人却一副神清气爽,心满意足的模样。
小区游乐场里有沙池。玩过几轮滑梯之后,乔乔就会自己跑去玩沙。那也不过是捡几根树枝在沙子里挖呀挖,或将几颗石子掩埋。要么就是用小手将沙子拨来拨去,抓一把沙子扬起来,或是拿个什么容器盛了沙子再泼掉。
我常常参透不出其中的趣味。但就是这么普普通通的沙子,简简单单的玩法,每次都能牢牢抓住乔乔的心,到点回家吃饭了还赖着不肯走。
可惜一到夏天,沙池边上的芒果树会挂满果子。小朋友们在沙池里玩,头顶上悬着果子,说不准什么时候会掉下来,就怕砸到脑袋。
所以其实,我们光顾沙池的次数也并不多。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给乔乔买了美乐星空沙套装。沙子,模具,沙盘都有,在家就能玩。
星空沙用自然海砂和和自然乳胶制作而成,既有沙子的流动性,又有橡皮泥的可塑性,却比橡皮泥柔软许多。
我和乔乔喜欢坐在阳台玩星空沙。阳台属于半开放空间,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来,留下好看的阴影。微风拂面,喧嚣入耳,很有点户外的感觉呢。
特制的沙子捏在手里细腻又轻盈,不粘手,好打理。用模具堆一堵城墙,或堆一只大象,在没有沙池或沙滩可玩的时候,星空沙是不错的替代品。
那时我们居住在海滨城市,夏天去个三五趟海边不是难事。孙瑞雪说:“玩沙和玩水是连在一起的,孩子玩沙玩到一定程度,一定会玩水。”
海滩无疑是玩水和玩沙的天堂。水和沙在那里自然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仿佛昭示着某种意义。
我曾在夜幕降临时走在海水与沙滩交接的地方,浪潮有节奏地涌来,浅浅没过我的脚背,又退去。
我的脚丫子会一直记得那种温柔的感觉。脚底下软和的沙子,在水流来去之间形成一股股细小的漩涡,搔把着足底和趾缝,仿佛进行着一场轻柔的抚触,舒适至极。
一家人脱去鞋袜,在铺满落日余晖的沙滩上奔跑,踢球,让双脚充分体会沙子的触感和温度。那种直达心灵的感觉,仿佛在那些时刻,整个世界与你都有了关联。
取一桶海水浇灌在干爽的沙子里,沙子便活了起来,有了塑造的可能性。
即便不堆沙堡,也可以像乔乔那样,随便把沙子丢进水桶里,扑通扑通溅起水花,浑浊沉淀之后又恢复澄清。又或是随便拿小铲子在湿润的沙子上挖呀挖撬呀撬。
没什么道理,但就是玩得很放松。
年初带乔乔回外婆家,打算小住半年,走亲访友。
外婆家临江,家附近的江滨公园有个非常大的沙池,位于桥底下。桥梁的阴影覆盖了大半个沙池,在那里玩耍不用担心日晒雨淋,还十分凉爽。
我像找到宝藏那样高兴,常带着乔乔,约上他的小表弟或其他小伙伴一起去玩沙。
临江建一个沙池,这个设计实在是太妙啦。
沙是江沙,沙子里还能翻出许多小贝壳;水是江水,弥漫着水草和鱼类的腥味。
费点劲儿把水从江边提上来,倒进沙池里,江沙同江水久别重逢,准能碰撞出许多新奇的火花。
天然的沙,天然的水,玩起来别有一番“野”味。
2岁半的乔乔已经掌握了用小桶、小碗制作沙堡的诀窍,标志着玩沙玩水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江边沙池里多的是1岁到5、6岁不等的小朋友,小孩子有小孩子的玩法,大孩子有大孩子的玩法。我看到许多大点儿的孩子在铺路,挖沟渠,组织运输队,建造城镇,或拿厨房玩具假装烹饪饭菜,等等。
从早上到下午,沙池里的热闹就从未停止过。这真是一个,孩子们来了就不想走的好地方。
“沙如水一般,既是固体的,又是流体的,它变化无常又易被掌握,它那无穷尽的形态和用之不尽的玩法,从本质上满足了儿童创造和想像的本性。”
“除了水之外,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比得上沙的奇妙,也没有任何一种玩具能如此多方面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最后,无一例外,孩子总是将水和沙融为一体,在沙水之间找到新的玩法。”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总结得太好了。
还等什么呢?带上小朋友,尽情玩儿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