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记梁晓声先生的一次讲座

这是我离大师最近的一次,虽然在二楼最后一排......

友情提示:以下内容是我昨天听梁晓声前辈讲座中零星记得的内容,或许并没有章程可言,但是都对我有所启发。讲座主题为——梁晓声先生谈文化。

哲学是文学中有思想的规律;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没有文学,文化便变得干瘪。

喜欢读书的人,会倾向于找一个也喜欢读书的人,如果这两人在一起,就会影响他们的孩子。

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好书是读书人在文学中的良师益友,读完一本书,书中会有一个人物形象立体化,会从书中走出来,会让读者想和ta交朋友。

当然,并不是书中没有这么一个立体化的形象,就不是好书。但是没有这么一个形象,我(梁先生)会觉得遗憾。

在主持人夸奖梁先生的时候,梁先生只是谦虚的说自己也只是个喜欢读书的人而已。

文学在特定的时期,可以是铜枪、子弹、号角,也可以是一种启蒙。

在2000年的时候,梁先生家里才可以洗澡,之前都是一层楼才有一个卫生间。

去法国的时候,别人提供的餐巾纸舍不得用,拿回国,因为中国那会儿没有手感那么好、图案那么美的餐巾纸。只有在家里来了贵客才会拿出来,说这是法国带回来的餐巾纸......

国外很少有人会像中国人一样打口水仗,尤其是网络上的口水仗。很多中国人一看到别人打口水仗,马上就兴奋了,终于有乐子了、终于可以参与了。

而这些人不能称为新一代的国人,他们大多没有读太多书。

文学、教育、书籍,能让年轻人更好的成长。

写作是为了什么?

写作要不为名利、不为稿费,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学。而只有知道什么是好的文学以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字。

当然,这些要求是对那些有一定经济基出的创作者所说,年轻人还是生存第一位,但是为了生存不能写垃圾文学。

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创作者真正想留下的就是对读者真正有益的东西。

现代人的焦虑之一,教育。父母总想把自己孩子培养成一个拳击手,上了拳击台就把其他孩子都打趴下,赢得奖杯。不是用拳头,而是用分数。

对于孩子而言,健康第一,课本学习第一。还要好好学习考上高中、大学。

但是今日之大学不同于往日之大学,大学毕业,也只是拥有了一个在城市中打拼的资格,甚至硕士生依然如此。

孩子们在背古诗古文的时候,可以将唐诗宋词看成一个个电影镜头,这种用大脑感性区思考的过程,会更有助于学习。

文学或许一直在变,但是其中不变的是,现实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应该坚守的原则和底线是什么。

一种人性的坚持,应该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讲座结束后,听到有的听众说这次讲座没有什么太大的收获,本想听梁先生讲自己的创作历程有关的,但是并没有。我觉得这不是梁先生的问题,观众各个年龄、阶层、层次的都有,只能讲述各方面的文学、文化相关的内容,如果只讲自己的书,就成签售会了。

希望榆林以后还能有更多的这种讲座,能对当地所有文学爱好者提供更多这样的机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