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中,又是一年戊戌。即将迈入2018,可回头看看,不过才两年,自己的18岁青葱岁月早已是尘封的历史。虽然每个人都承认大学生活的自由是高中无法比拟的,可那时候并不孤单。至少,有一群和我一样为了梦想的未来而奋发的人。怎么进了大学,却慢慢被孤独吞噬。
01
刚上大一的时候,我的心情大概和大家伙类似,时而倍感孤独,时而又被热络包围。家住安徽南方小城,虽然和要去念书的城市杭州相距不远,可肉体凡胎的内心总免不了受思乡之苦。身处崭新环境,加上我从小生性内向,孤独与无力感便油然而生。
这里不得不提下我的过往。出身乡下,所幸父母和家人都十分厚爱我,特别是在念书方面给予了很多支持。而我自己也深知多学些知识才能避免将来继承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并且让自己的视野和格局不那么狭隘。所以从小学毕业到高考结束都比较认真且顺利,想想也蛮符合中国传统家庭里“乖孩子”的形象。可是因为我的内向加之出身农村的自卑,一直未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自然时常了解不到时讯或是好玩有趣的东西,而只是埋头看书,如此恶性循环。遗留下的弊病,也延伸到了大学。上了大学,真正体会到“人外有人”,很多城市出身的中产阶级甚至上层社会的膏粱子弟,他们的日常生活,爱好,甚至谈资于我而言都是陌生的。
真正让一个人自卑的倒不是物质或财富上的匮乏,而是在过去的将近20年里,别人走了比你多得多的路,看了多得多的风景,了解了多得多的书本以外的知识和常识,也收获了更多快乐而美丽的回忆,而你因为拒绝分享与被分享变得与周遭格格不入。
说自己卑微到了尘埃倒有些夸张,却也着实黯然失色。与班集体的若即若离,在外人看来多半自命清高,其实不过是不自信的伪装罢了。
02
我于是决定作出改变。军训结束,学校各大社团和学生组织纷纷招新。为了改变现状,我投了很多份简历,甚至破天荒地参加了英语演讲比赛。最后大部分被拒了,所幸还有两个部门肯收留我。
在部门那段时光忙碌而充实,我非常努力地为组织做贡献,同时体会着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大家情同手足,一起开例会,写策划,办活动,聚餐k歌,我甚至在“干事之星”评比活动中得奖,这段日子从某种意义上慰藉了我很多年来自卑且孤独的心理状态,我得意地发着动态,收到了很多like和comment,以为这就是存在感,这就是不孤独的外在表现。
慢慢地,我发现所谓的能提升某些能力的部门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例会变得不痛不痒,聚餐k歌成了无需有的开销,所谓的交到的同事,朋友,除了工作和简单的娱乐之外,也只是点赞之交,过去的繁荣表象不过是过度虚荣的衍生物,浮华且荒唐。
何为真实?我无从所知。但我确信这明摆着的不真实。
我后来一度羡慕两个没有参加任何社团的室友,他们的空闲时间会被爱好占据,打打篮球,玩玩高达或是出去采风摄影,我羡慕他们明白自己兴趣所在,而没有一味跟风走。我当时还嘲笑他们玩物丧志,殊不知他们早已把爱好当作朋友。
灵魂是充盈的,内心自然不会孤独。
03
大一末我主动退出了学生会---这个曾经把我从alone的泥潭中拽出来却又让我更加lonely的地方。
可是退部后的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除了学习别无他事可做。生活像是失去了重心,庸庸碌碌。关键一点是我还没有找到自己想要为之付出的兴趣。会一些篮球,因为身体素质差而频频受伤,对技巧和战术也知之甚少;小时候写作还不错,长大了越发觉着写不出什么名堂,慢慢对文字的热爱也消磨殆尽;向往远方,却窘于生活费;热爱电影,却怎么也提高不了审美品味;更别提游戏,每次游戏都让我有种智商低人一等的哀伤,看着那些游戏操作很棒的同龄人,我都不禁黯然伤神。成长的瓶颈和挫败感让我迷失了方向,我到底要怎样才能活的更有激情,更加真实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打算,愿景,而我呢?我开始审视自己,问自己想过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缺少什么?
在这段阴郁的日子里,我天天都在与自己对话,我开始觉得,听从我心是正确的抉择。
04
我开始不再关注不重要的人和事,而是花时间做我认定正确的事情,孤身一人又怎样,只要我是为自己而活。
第一件我想做好的事就是学习。本职工作完成不好是硬伤,这是谁都懂的道理。真正让我懂得应该“孤独地学习”的,是我视为楷模的两位同学。从未看见他们成群结队,在去学习或在学习的路上,总是孤独而坚定着,任何时候都保持对知识的渴求,专业绩点自然十分漂亮。我意识到只要肯用心,大学的学习是件不同的,有意义的,乐在其中的事。
有时候我会去教学楼找空教室,每间空教室的窗外都有别样的风景,和几个陌生人静坐一下午,或学习,或发呆,或沐浴倾泻而下的阳光,赏窗外一枝梅,都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有时候我会在图书馆呆一整天,摸索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与秘诀。我频繁地在学校,食堂,宿舍间的路上独来独往,塞上耳机听些音乐或是英语资料,越来越“享受”孤独的滋味。我甚至有时忽略班集体的活动,刻意避开身边的人,宁愿自己熬夜查资料也不愿寻求别人的帮忙,和父母的交流也由主动变成被动,这种对孤独极端的追求,不是病态又是什么?
05
慢慢地,我发现那些我认为孤独的人也在积极地做社交,他们仍然在孤独中热爱着生活。
那个整日泡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同学竞选上了班长,那个雷打不动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出门读英语的同学组织了数次寝室聚餐,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寝室文化建设收获颇丰。
而我,每日沉浸孤独,享受着自欺欺人的快乐。
独学无友,孤陋寡闻,说的一点没错。
我开始重新认真对待身边人。几个室友和我性格相似,生活中寡言少语,理性重于感性,但区别在于他们出身显贵。但作为寝室长,我有义务对每个寝室成员负责。我制定了寝室规章守则,包括纪律,卫生等等;我提醒他们及时完成作业;帮助他们改正生活中的小毛病,努力提高寝室整体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他们身上的很多闪光点。室友爱和班上人打篮球,我便丢掉身体素质差,技术不过关的包袱,慢慢融入,摸索,切磋,进而球技有了长进,体格也变硬朗;室友爱旅行和摄影,我也开始接受邀约或主动邀请他们随同去看外面的世界。和班级的关系也更紧密,更愿意付出。
原来曾经不是集体不接纳我,是我自己不愿敞开心扉。
而这些积极的因素也让我和异地女友的濒危感情出现了转机。我和她是高中同学,录取结果仅一分之差让她去了甚远的北方城市烟台,从此相距千里。异地很辛苦,浓重的虚假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加上我低迷的心理状态曾一度令人崩溃。在我慢慢摆正心态后,俩人商量去南京旅行。为期三天的南京之旅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难忘。
06
就在这时,我的驾考之路遭遇重重坎坷。原本计划在学校利用闲暇时间把驾照考掉,没想到过程不仅极不顺畅,还因此作出很多白费的牺牲。绝不会有人理解我当时的挫败和无助。幸运的是,得到了父母,室友,女友等很多身边人的安慰鼓舞。
但真正要从阴影中走出也绝非易事,真正让我摆脱这“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还是孤独这剂良药。我明白这坎坷和磨难是上苍赐予的精神财富,世界以痛吻我,我唯有报之以歌。那段日子,我积极调整,尽力忘却生活的不快意,把精力全部花在学习和运动中,孤独地。有时候这种自疗比找人喝酒发泄更行之有效。感谢这场颠簸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心路历程,让我心智更为成熟,同时也收获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孤独的快感,一种积极正面的孤独,而非昔日的病态。
这个学期,我的两门公选课,《书法》和《电影语言》让我感悟颇多。很多人成群结队地一起选课只是图点名答到的方便,我却想真正获得点什么。徜徉在中国书法隽丽的一撇一那中,给人修身养性之感。身为国学大师的书法老师曾说:
“书法是空间分布的艺术,人生是时间分布的艺术”
虽然身为工科生,但平日练练书法,阅读些老师的国学研究,未尝也不是件人生幸事。而电影语言课则学到了如何用专业的视角解构影片,从这以后我也重拾旧笔,写写影评,记记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个人去泡图书馆,找寻书中的黄金屋;一个人吃饭,无需顾及他人,或快活慢,就算吃三碗饭,就算在食堂吃两个钟头也无关风月;一个人去影院看电影,在夜里吹晚风习习;一个人跑步,走路,听歌,发呆,在流浪艺人的破吉他前驻足倾听,问自己:他们,孤独吗?
不会,至少有我这个观众。
07
当然,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永远遗世独立,处理好必要的人际关系无疑会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尤其是与身边人的关系。真正的智者,应是在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中巧妙地做出平衡。
再后来,我与女友和平分手,了断了这飘渺的虚无,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注入我自己这个真实的本体。还依稀记得:
那次,思政课的课题调研汇报,组员推荐我上台,我欣然接受。那些当着上百人侃侃而谈的精彩瞬间,得益于几个夜晚的准备。付出的过程是孤独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那次,篮球场下歇息,烈日当头,唇干舌燥之时同学递来了一瓶水,我惊诧而感慨;
那次,和出门去上海玩的室友为找寻传言中的老字号,跑断了腿,最终氤氲的腾腾香气还是没让我们失望。
渐渐地,竟也能融入别人的圈子,分享彼此的种种。但平日里,我还是一个独行者,但不再孤独了。这世上还有那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去了解和学习,写作,旅行,健身,阅读,兼职,志愿工作,软件学习,自媒体学习等等。
而这条道路上,一定也会是我一个人走到底。其他的出现,要么是贵人,要么是过客。
08
寒假里,有人约我出去旅行,我婉拒了。如果没有内心的深思成长,走再多的路也是邮递员的角色。
旧同学几次喊我出去聚会,我也一一回绝。孤独惯了,再也适应不了饭局间的热情与不真实。该断的东西,就让它断吧。
我想多陪陪家人,我是亏欠他们的。我更想孤独地生活,规律作息,想我所想,为我所为,每天多了解一点这个神奇的,变化万象的,可爱的世界。至于荒唐的社会,那就让它继续荒唐下去吧。
Btw,给大家拜个早年,祝生活愉快:)